胆管扩张症是较常见胆道系统先天性畸形,表现为胆管局部扩张,肝外胆管扩张多见。病因与胰胆管合流异常、遗传、胚胎发育异常等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腹部肿块、黄疸及其他表现。诊断靠超声、MRCP、ERCP等。治疗以手术为主,不同年龄段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早期诊断治疗对改善预后重要。
病因
目前认为其发病与胰胆管合流异常关系密切,正常情况下,胰管和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内分别开口,若胰胆管合流异常,胰液可反流入胆管,长期刺激胆管导致胆管壁薄弱而发生扩张。另外,遗传因素可能也在其中起一定作用,有家族聚集发病的情况被发现。胚胎发育时期胆管上皮细胞增殖与空泡化异常等因素也可能参与了胆管扩张症的发生。
临床表现
腹痛:多发生于上腹部、右上腹或脐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或绞痛等,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这是因为胆管扩张后,胆管内压力变化或胆管受到刺激等引起。
腹部肿块:在上腹部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有的患儿肿块有囊性感,大小不一。当胆管扩张内有胆汁时可触及肿块,若胆汁排空则肿块缩小。
黄疸:部分患儿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这是由于胆管扩张导致胆汁排出不畅,引起胆道梗阻,进而出现胆红素代谢异常所致,黄疸程度可轻可重,间歇性出现。
其他表现:患儿可能伴有发热,多是因为胆道感染引起;长期患病的患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这与营养吸收不良以及疾病对身体的消耗等有关。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筛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胆管扩张的部位、范围、程度等情况,能发现肝内、外胆管的异常扩张。超声下可见胆管呈囊性或梭形扩张,同时可观察胰腺等周围组织情况。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更清晰、准确地显示胰胆管系统的形态结构,对于胰胆管合流异常等情况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明确胆管扩张的具体类型以及与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关系等。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以直接观察胆管和胰管的情况,明确胰胆管合流异常的具体情况,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
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胆管扩张症,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目的是切除扩张的胆管,重建胆道引流,防止癌变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方式需根据胆管扩张的部位、范围等具体情况来选择,如肝外胆管扩张多采用胆管切除、胆肠吻合术等。对于一些年龄小、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患儿,可能需要先进行胆汁引流等姑息性手术,为后续根治性手术创造条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手术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在围手术期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黄疸变化等情况,加强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等。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因为患病可能影响营养吸收,需要合理喂养,必要时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儿童及青少年:在术后需要注意观察有无胆道感染、吻合口漏等并发症。要鼓励患儿适当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调整。同时,家长要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监测胆道情况等。
成年患者:成年后胆管扩张症可能面临癌变等风险,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超声、肿瘤标志物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癌变情况。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避免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胆道的刺激。
胆管扩张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胆道先天性疾病,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注意要点,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良好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