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可通过中药内服、针灸推拿、中医特色疗法及生活方式调护进行治疗与调护。中药内服需辨证论治,有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证型;针灸推拿包括体针、艾灸、腹部推拿等,不同年龄操作有别;中医特色疗法有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等;生活方式上要饮食调理、情志调节、适当运动,各年龄段均需注意相关细节。
一、中药内服治疗
1.辨证论治
肝胃不和型: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所致。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等药物具有调节胃肠运动、抗炎等作用。
脾胃虚弱型:可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引起,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方用四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四君子汤中的党参、白术等有调节胃肠功能、增强机体免疫的作用。
胃阴不足型:多因久病耗伤胃阴,或温热病后伤阴所致。症见胃脘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一贯煎中的生地等药物有滋阴润燥、改善胃肠黏膜血液循环等作用。
二、针灸推拿治疗
1.针灸治疗
体针:常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位,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针刺这些穴位可调节胃肠的气血运行,改善胃脘不适症状。不同年龄患者针刺时进针深度和手法需适当调整,儿童需更轻柔操作。
艾灸:对于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可选用艾灸中脘、关元、脾俞、胃俞等穴位。艾灸具有温阳散寒、温通经络的作用,能改善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等症状。但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儿童等皮肤娇嫩人群。
2.推拿治疗
腹部推拿:医生可采用揉腹、摩腹等手法。揉腹时以掌根或全掌在腹部做环形揉动,摩腹则是用手掌在腹部做环形摩擦。这些手法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对于儿童进行推拿时,力度要轻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质调整手法力度和操作时间。例如,幼儿推拿时手法更需轻缓,以达到调节脾胃功能而不损伤患儿身体的目的。
三、中医特色疗法
1.穴位贴敷:将中药制成膏剂贴敷于相应穴位,如神阙、中脘等。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穴位贴敷适用于各年龄段慢性胃炎患者,但要注意贴敷时间和药物过敏情况,儿童皮肤敏感,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且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
2.中药灌肠:对于一些病情适合的患者,可采用中药灌肠疗法。通过肠道给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道,调节肠道及脾胃功能。但中药灌肠需在专业医生操作下进行,要考虑患者肠道功能等情况,儿童进行中药灌肠时更要谨慎,防止出现肠道损伤等情况。
四、生活方式调护
1.饮食调理:无论年龄大小,慢性胃炎患者都应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过硬的食物。对于儿童,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保证营养均衡。例如,可多食用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等。
2.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对慢性胃炎患者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情志因素影响病情,成年人要学会通过适当方式缓解压力,如运动、听音乐等;儿童则需要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家长要关注儿童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避免因情志不舒导致慢性胃炎症状加重。
3.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不同年龄患者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成年人可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儿童可选择跳绳、踢毽子、做广播体操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例如,儿童运动后要保证充足休息,防止因运动过度影响身体机能,进而影响慢性胃炎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