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手术分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和术后处理三阶段,术前要评估患者并获取知情同意、实施麻醉、准备手术区域;术中需选择合适腹部及子宫切口、取出胎儿、处理胎盘并缝合子宫;术后要护理切口、预防感染、监测处理并发症,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术前准备阶段
1.1.患者评估与知情同意
术前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及心电图检查,评估患者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对手术耐受性。合并妊娠期高血压者需控制血压至140~160/90~100mmHg;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7.8mmol/L。医生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指征、麻醉方式、术中及术后可能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脏器损伤),签署知情同意书。
1.2.麻醉实施
硬膜外麻醉适用于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者,穿刺点选择L2~L3或L3~L4间隙,注入0.5%~0.75%罗哌卡因10~15ml,麻醉平面控制在T6~T8。全身麻醉适用于急诊剖宫产、凝血功能障碍或椎管内麻醉失败者,诱导用药包括丙泊酚2mg/kg、芬太尼2μg/kg、罗库溴铵0.6mg/kg,维持采用七氟烷1%~2%吸入联合瑞芬太尼0.1~0.2μg/(kg·min)静脉泵注。
1.3.手术区域准备
患者取平卧位,左侧倾斜15°~30°以减轻下腔静脉压迫。腹部皮肤消毒范围上至剑突下,下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中线,采用2%碘酊消毒后75%酒精脱碘,或直接使用0.5%碘伏消毒两遍。铺无菌巾时需确保切口周围15cm区域无菌,粘贴手术膜保护切口。
二、手术操作阶段
2.1.腹部切口选择
下腹横切口(Pfannenstiel切口)位于耻骨联合上3cm,横行长10~15cm,适用于择期剖宫产,术后疼痛轻、美观度高。纵切口(正中或旁正中)位于脐下至耻骨联合,适用于急诊或胎儿窘迫需快速取出者,但术后瘢痕明显。
2.2.子宫切开与胎儿取出
子宫下段横切口为首选,距膀胱反折腹膜下2~3cm处横行切开子宫肌层,长度约10cm,钝性分离至胎膜。破膜后吸净羊水,若胎头高浮需上推胎头至切口下方,旋转胎头至枕前位后牵引娩出。若胎肩嵌顿,需上推胎肩同时下压胎头,协助娩出。新生儿Apgar评分需在1分钟、5分钟分别评估,评分≤7分者需立即清理呼吸道、正压通气。
2.3.胎盘处理与子宫缝合
胎盘自然剥离后徒手取出,检查完整性。若胎盘粘连需手动剥离,若植入需行子宫动脉栓塞或子宫切除术。子宫下段切口采用可吸收线(如薇乔线)连续缝合肌层,关闭死腔,再连续缝合浆肌层。检查子宫收缩情况,若宫缩乏力需按摩子宫、应用缩宫素20U静脉滴注或卡贝缩宫素100μg静脉注射。
三、术后处理阶段
3.1.切口护理与感染预防
术后24小时更换切口敷料,观察有无渗血、渗液。若切口红肿、硬结或分泌物增多,需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针对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1.5g每12小时一次)。术后7天拆线,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可延长至10天。
3.2.并发症监测与处理
术后24小时出血量>500ml为产后出血,需立即按摩子宫、应用促宫缩药物(如麦角新碱0.2mg肌内注射),若无效需行子宫动脉结扎或介入栓塞。术后3天体温≥38℃需排查感染,血常规白细胞>15×10/L或C反应蛋白>50mg/L提示感染可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高者(如高龄、肥胖、长期卧床),术后6小时开始穿弹力袜,术后12小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40mg每天一次)。
3.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糖尿病者术后需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5.3~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避免使用含葡萄糖的液体。合并心脏病者术后需持续心电监护,液体输入速度控制在50~100ml/h,避免心衰。瘢痕子宫者术前需评估子宫切口愈合情况,B超检查子宫下段肌层厚度<2.5mm者需警惕子宫破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