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子宫收缩乏力与产妇因素(多胎妊娠等、精神紧张等)、胎盘因素(胎盘娩出前过度用宫缩剂等)有关,高龄、经产妇有不同风险及应对;胎盘因素有胎盘滞留(膀胱充盈等致)、植入(多次人流等致)、部分残留(第三产程处理不当致),多次宫腔操作史女性风险高;软产道裂伤因胎儿过大等,胎儿偏大、急产产妇需注意;凝血功能障碍由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等引起,有基础疾病产妇需多学科管理。
一、子宫收缩乏力
1.原因分析:
产妇因素: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产后肌纤维缩复能力差;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过长、产妇体力过度消耗等也可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例如,有研究表明,多胎妊娠产妇发生产后出血中因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比例较高,可能与子宫过度扩张,肌纤维受损有关。
胎盘因素影响:胎盘娩出前过度使用宫缩剂,影响子宫正常收缩;产程中过早挤压子宫或不恰当地使用缩宫素,也可能干扰子宫收缩。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对于高龄产妇,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子宫肌纤维的弹性和收缩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在孕期应加强监测,密切关注子宫收缩情况,产程中注意产妇的体力恢复,及时给予适当支持,如必要时可考虑合理使用宫缩剂,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经产妇如果既往有产后出血史,再次妊娠时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的风险可能增加。孕期应做好评估,提前向产妇及家属交代可能的风险,产程中加强宫缩监测,一旦发现子宫收缩乏力迹象,及时采取有效的促进子宫收缩措施。
二、胎盘因素
1.类型及原因
胎盘滞留: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仍未娩出,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常见原因有膀胱充盈,压迫子宫下段,使已剥离的胎盘不能娩出;产妇过早牵拉脐带或按压子宫,干扰胎盘正常剥离。例如,产程中产妇因紧张等原因未及时排空膀胱,可能导致胎盘滞留。
胎盘植入:子宫蜕膜发育不良,如多次人工流产、剖宫产等使子宫内膜受损,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有剖宫产史的产妇再次妊娠发生胎盘植入的风险较高,据相关研究,剖宫产次数越多,胎盘植入的发生率越高。
胎盘部分残留:部分胎盘小叶或副胎盘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多因第三产程处理不当,如过早牵拉脐带、按压子宫等导致。
2.特殊人群情况:
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如多次人工流产、清宫术等,再次妊娠时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在孕期产检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超声等检查早期评估胎盘情况,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产妇,提前制定分娩计划,做好应对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的准备,如备血等。
三、软产道裂伤
1.发生原因
胎儿过大、急产、阴道手术助产等可导致软产道不同程度裂伤。例如,急产时胎儿过快通过产道,容易造成会阴、阴道、宫颈等部位的裂伤;阴道助产操作如产钳助产、胎头吸引等,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引起软产道裂伤。
会阴保护不当也会增加软产道裂伤的风险,如助产时未正确保护会阴,导致会阴裂伤。
2.不同人群的注意要点:
对于胎儿偏大的产妇,产程中应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合理评估分娩方式。如果预计阴道分娩可能导致软产道裂伤风险较高,可提前与产妇及家属沟通,必要时建议剖宫产。而对于急产的产妇,在产前应加强对产妇的教育,告知急产的风险,产程中医护人员需做好快速接生的准备,正确保护软产道,尽量减少裂伤的发生。
四、凝血功能障碍
1.病因及机制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影响凝血功能,引起产后出血。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的产妇,孕期就需要血液科等多学科联合管理,评估凝血功能情况,分娩时做好充分的凝血因子补充及止血准备。
凝血因子缺乏:如孕妇患有肝脏疾病,影响凝血因子合成;或者孕期发生羊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可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对于有肝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孕期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分娩时密切关注凝血指标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凝血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