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常用艾灸穴位包括局部阿是穴(作用于病变局部)、夹脊穴(调节脊柱相关神经功能)、太冲穴(疏肝理气)、血海穴(调理气血),艾灸时需注意皮肤状态,儿童、老年、糖尿病及妊娠期等患者有不同艾灸注意事项,如皮肤破损溃烂、过敏者慎用,儿童用轻柔方式且监护,老年控温,糖尿病者防损伤,妊娠期谨慎等。
一、常用治疗带状疱疹的艾灸穴位
(一)局部阿是穴
1.位置:即带状疱疹皮疹分布区域的局部痛点。
2.作用原理:艾灸局部阿是穴可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通过温热刺激,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调节局部经络气血的阻滞状态,有助于改善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神经疼痛等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温热刺激可能影响局部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减轻疼痛信号的传导,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物质的代谢和吸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有不同生活方式、病史的患者,局部阿是穴的艾灸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局部的不适,但需要注意操作时温度的把控,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皮肤感觉异常或有糖尿病等影响皮肤感觉疾病的患者更要谨慎。
(二)夹脊穴
1.位置:在脊柱旁开0.5寸处,根据带状疱疹病变部位选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例如,病变在胸部,选取相应胸椎节段的夹脊穴;病变在腰部,选取相应腰椎节段的夹脊穴等。
2.作用原理:夹脊穴与脊柱内的神经相关联,艾灸夹脊穴可以调节脊柱相关的神经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因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累及神经,夹脊穴的艾灸通过对神经调节的作用,有助于减轻神经炎症、修复受损神经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和神经等组织较为娇嫩,艾灸夹脊穴时要特别注意艾条与皮肤的距离,以皮肤有温热感但不烫为度;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艾灸夹脊穴时需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防止出现烫伤等情况。
(三)太冲穴
1.位置: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2.作用原理: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艾灸太冲穴可以疏肝理气。带状疱疹的发生与肝经有一定关系,肝郁气滞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通过艾灸太冲穴,调节肝经气血,改善肝郁气滞的状态,从而辅助治疗带状疱疹。不同性别的患者,艾灸太冲穴的效果在理论上是一致的,但女性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艾灸太冲穴时,要注意观察自身反应,若出现月经异常等情况应适当调整艾灸时间和强度;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艾灸太冲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艾灸不当加重肝脏负担。
(四)血海穴
1.位置: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2.作用原理:血海穴与血的关系密切,艾灸血海穴可以调理气血。带状疱疹的发生过程中,气血失调是一个重要因素,艾灸血海穴有助于调节气血,改善机体的气血状态,促进皮肤病变部位的修复。对于有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艾灸血海穴时要注意观察,因为艾灸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过度艾灸导致气血耗散等情况;对于肥胖患者,血海穴的定位可能需要更准确的触摸来确定,艾灸时同样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把控。
二、艾灸注意事项
(一)皮肤状态
1.若带状疱疹患者局部皮肤有破损、溃烂等情况,不宜直接对破损处进行艾灸,以免引起感染加重病情。对于皮肤过敏的患者,艾灸可能会诱发过敏反应,应谨慎使用艾灸疗法。
(二)患者个体差异
1.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薄嫩、神经敏感等特点,艾灸时要选择温和灸等较轻柔的艾灸方式,且艾灸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同时要密切监护,防止儿童因不配合而烫伤。
2.老年患者多存在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较慢等情况,艾灸时要严格控制温度,可采用隔姜灸等方式,既保证艾灸效果,又降低烫伤风险,艾灸时间也不宜过长,10分钟左右较为合适。
3.对于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皮肤感染风险较高,艾灸时更要注意避免皮肤损伤,若发现皮肤有轻微发红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艾灸并进行相应处理。
4.妊娠期女性要谨慎使用艾灸,尤其是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的穴位艾灸需格外小心,因为艾灸可能会对子宫产生一定刺激,引发宫缩等情况,如需艾灸,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艾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