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性共济失调有多种症状,包括共济失调性步态,行走蹒跚摇晃;协调运动障碍,有肢体共济失调(如拿物不稳、精细动作难完成)和构音障碍(发音不清、节律紊乱);眼球运动障碍,常见眼球震颤;还有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关节活动范围大)、意向性震颤(有意运动时肢体不自主震颤且接近目标时幅度增大)等。
协调运动障碍
肢体共济失调:上肢表现为拿东西时难以准确把握目标物体的距离和力度,例如用筷子夹菜、端杯子喝水等动作时容易出现震颤、偏离目标等情况;下肢则表现为站立时摇晃不稳,坐位时双腿难以保持稳定姿势,精细的肢体动作无法顺利完成,如系鞋带、扣纽扣等都变得困难。儿童患者在进行这些日常精细动作时会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影响其日常生活技能的发展。
构音障碍:患者说话时发音不清,语调变化异常,呈现爆破性语言,说话节律紊乱,表现为语句断续、顿挫,类似吟诗样语言。这是由于控制发音器官的肌肉出现共济失调所致,严重影响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儿童患者可能因此在社交互动中受到阻碍,影响其语言发育和社交发展。
眼球运动障碍:部分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会出现眼球运动异常,常见的有眼球震颤,表现为眼球不自主地左右、上下或旋转摆动。这种眼球运动障碍会影响患者的视觉稳定性和对物体的追踪能力,尤其在快速移动的物体观察时更为明显,对于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其阅读、书写等学习活动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其他症状
肌张力减低:患者肢体肌肉松弛,关节活动范围增大,腱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在儿童患者中,可能表现为肌肉显得较为松软,运动时力量不足,影响运动发育进程。
意向性震颤:当患者有意向地进行某种运动时,如伸手去拿物体,肢体会出现不自主的震颤,且随着运动目标的接近,震颤幅度往往会增大。这种震颤会严重干扰患者精确完成目标动作,对儿童患者的精细运动技能发展造成极大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