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类,甲型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青少年易感染、多数急性且预后良好;乙型通过母婴、血液和性传播、各年龄可感染、部分会发展为严重后果;丙型通过血液等传播、多数成慢性且肝硬化和肝癌风险高;丁型依赖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同乙肝、感染形式不同后果有别;戊型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青壮年易感、孕妇病情相对严重、多数急性预后较好。
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其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临床表现多样,多数为急性感染,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等症状,一般预后良好,极少发展为慢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和性传播。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新生儿感染后易慢性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不同形式。
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也可通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各年龄人群均易感,感染后多数患者发展为慢性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较高的肝硬化和肝癌发生风险。
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复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可通过母婴、血液和性传播。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为两种形式,即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和重叠感染,同时感染时症状相对较轻,重叠感染时更容易导致病情加重,向慢性化及重症化发展的风险较高。
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可引起爆发流行,多见于青壮年,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相对严重,流产、死胎发生率较高。潜伏期一般为10-60天,临床表现以急性肝炎为主,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一般预后较好,但孕妇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