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先兆偏头痛是最常见偏头痛类型,约占80%,临床有单侧搏动性头痛等发作表现及伴随症状,发病机制与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有关,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应对,儿童青少年易有腹型偏头痛,女性发作与月经周期相关,有基础病史人群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等。
临床特征
发作表现:通常为单侧搏动性头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可因日常活动如行走、爬楼梯等加剧疼痛。疼痛一般持续4~72小时。
伴随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也是常见伴随症状,约60%的患者会出现畏光,70%左右存在畏声情况。
发病机制相关研究
目前认为与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尤其是5-羟色胺(5-HT)系统功能紊乱。当5-HT释放异常时,会影响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偏头痛发作。例如,有研究发现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脊液中5-HT的代谢产物含量异常。
遗传因素在无先兆偏头痛的发病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家族聚集性较为明显,约6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提示遗传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调节、血管舒缩功能等多个环节参与无先兆偏头痛的发生。
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儿童青少年:儿童偏头痛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更易出现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腹型偏头痛,这可能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青少年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在生活方式上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诱发因素,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青少年每天睡眠时长为8~10小时。
女性:女性无先兆偏头痛的发作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在月经前期和月经期发作频率可能会增加,这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在月经期间,女性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素波动对偏头痛发作的影响,可通过适当运动如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在选择治疗方式时需谨慎,因为一些缓解偏头痛的药物可能对血压有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要注意使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的治疗药物时对原有疾病的影响,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保护胃肠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