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需通过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影像学等检查评估病情,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治疗包括符合指征者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及用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抗炎保肝;生活方式要保证充足休息、适度运动、均衡营养;需定期复查肝功能等指标及关注自身症状变化。
一、疾病评估
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需通过多项检查评估病情。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反映肝脏炎症损伤程度;乙肝病毒载量(HBV-DNA)检测能明确病毒复制活跃程度;肝脏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判断有无肝硬化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症状不典型,而成人可能有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表现,有乙肝病史或家族史者需重点关注。
二、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
对于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患者,常用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这些药物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例如,恩替卡韦可有效降低HBV-DNA水平,长期使用有助于改善肝脏炎症。但要根据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药物,儿童使用需特别谨慎,需在专业医生评估下进行。
2.抗炎保肝治疗
若患者肝功能异常,可使用抗炎保肝药物辅助治疗,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有助于修复肝细胞损伤,减轻肝脏炎症。但这类药物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的核心地位。
三、生活方式调整
1.休息与运动
患者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可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者运动更需谨慎。
2.饮食
饮食上要注意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肝脏负担。对于有肝硬化等并发症的患者,还需注意限制钠的摄入等。
四、定期监测
患者需定期复查肝功能、HBV-DNA、肝脏超声等指标,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通过定期监测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复查间隔可能根据病情有所调整,儿童可能需要更密切观察生长发育及肝脏情况。同时,要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出现乏力加重、黄疸加深等情况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