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急性发病,可通过接种疫苗等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临床类型多样,可通过接种疫苗等预防,两者在病原体、年龄易感性、生活方式、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预防等方面存在不同。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人群对甲肝和乙肝的易感性可能有差异,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甲肝,而乙肝的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母婴传播是乙肝常见的传播途径,可导致新生儿感染。
生活方式方面:甲肝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等不会传播乙肝,但输血、共用注射器、不洁性行为等可能增加乙肝感染风险。
临床特点方面
甲肝:多为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多样,可为无症状感染,也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典型肝炎症状,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病程一般较短,极少发展为慢性肝炎。
乙肝:临床类型多样,有急性乙肝、慢性乙肝等。急性乙肝部分患者也可自愈,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迁延,可逐渐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病情相对较复杂,病程可较长。
病史方面:有甲肝接触史(如食用污染食物等)可能提示甲肝,有乙肝家族史、输血史、不洁性行为史等可能与乙肝相关。
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清学标志物:甲肝抗体中,抗-HAVIgM阳性提示近期甲肝感染,抗-HA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免疫。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复杂,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乙肝e抗原(HBeAg)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等可反映不同感染状态,如抗-HBcIgM阳性多见于急性乙肝。
肝功能:两者均可出现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表现,但乙肝患者病情迁延时可能有更复杂的肝功能改变及肝脏纤维化、硬化相关指标变化。
预防方面
甲肝:可通过接种甲肝疫苗预防,注意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等切断粪-口传播途径。
乙肝: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同时要避免血液暴露,如安全注射、避免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等也可降低乙肝传播风险。特殊人群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需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进行母婴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