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指数分级通过评估运动功能(关键肌评分法分等级)、感觉功能(特定皮节分等级)、二便功能(分等级)相加得出,儿童依生长发育阶段评估,女性考虑生理期等因素,有病史者结合既往疾病综合判断以准确反映实际截瘫状况。
截瘫指数分级主要通过对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二便功能三方面进行评估后相加得出。一、运动功能评估:采用关键肌评分法,关键肌包括屈肘肌(C5-C6)、伸腕肌(C7)、伸肘肌(C7-C8)、伸指肌(C8-T1)、屈指肌(C8-T1)、髋屈肌(L2-L3)、膝伸肌(L3-L4)、踝背伸肌(L4-L5)、踝跖屈肌(S1-S2)等。评分标准为: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2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抬离床面)、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抗阻力)、4级(能抗阻力动作),取各关键肌评分中的代表值作为运动功能的分级数值。二、感觉功能评估:针对身体特定皮节进行评估,皮节包括C2(枕部)、C3(颈部)、C4(肩部)、C5(上臂外侧)、C6(拇指)、C7(中指)、C8(小指)、T1(上臂内侧)、T2(腋窝)、T3(第3肋间)、T4(第4肋间,乳头水平)、T5(第5肋间)、T6(第6肋间,剑突水平)、T7(第7肋间)、T8(第8肋间)、T9(第9肋间)、T10(第10肋间,脐水平)、T11(第11肋间)、T12(第12肋间)、L1(腹股沟)、L2(大腿前中部)、L3(股骨内髁)、L4(内踝)、L5(足背第三跖骨)、S1(足跟外侧)、S2(腘窝)、S3(坐骨结节)、S4-S5(肛周皮肤)。评分标准为:0级(完全丧失)、1级(部分丧失)、2级(正常),记录感觉功能的分级数值。三、二便功能评估:分为0级(正常,自行控制二便)、1级(功能部分障碍,如排尿需辅助或排便不完全自主)、2级(功能完全障碍,完全失禁),记录二便功能的分级数值。最后,将运动功能分级数值、感觉功能分级数值、二便功能分级数值相加,所得总和即为截瘫指数。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运动功能评估需依据其生长发育阶段对应的关键肌及皮节,如婴幼儿运动功能未发育完全,关键肌评分标准与成人不同;女性在感觉评估时需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皮节感觉的可能影响,有病史患者则要结合既往疾病对运动、感觉、二便功能的影响综合判断分级,确保评估准确反映患者实际截瘫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