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根据发病年龄分晚婴型(1-2岁发病,运动倒退等进行性加重)、少年型(5-14岁发病,学习能力下降等进展数年至十数年)、成人型(成年后发病,症状相对轻);诊断靠实验室检查(测芳基硫酸酯酶A活性等,尿可检异染物质,血可检代谢产物)、影像学检查(头颅CT早期可能无异常,后期脑白质低密度;头颅MRI早期就见双侧脑室周围白质T2加权像高信号)、基因检测(检测ARSA基因突变,明确诊断及家族遗传咨询),综合临床表现、检查结果诊断。
晚婴型(幼儿型):通常在1-2岁发病,早期表现为运动发育倒退,如本来会走路的孩子逐渐出现行走困难,随后出现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等,之后会出现智能减退、认知能力下降,还可能有视力下降、视神经萎缩等表现,病情会进行性加重,后期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去大脑强直等严重症状。
少年型:多在5-14岁发病,起病相对缓慢,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逐渐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运动协调障碍,如共济失调等,病情进展数年至十数年不等。
成人型:成年后发病,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以精神症状起病,如抑郁、焦虑、人格改变等,也可出现认知功能减退、锥体束或锥体外系症状,如肢体无力、震颤等。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测定芳基硫酸酯酶A的活性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患者芳基硫酸酯酶A活性显著降低。此外,尿中可检测到磺基脑苷脂等异染物质,通过尿沉渣染色可见异染颗粒。
血液检查:可检测相关代谢产物水平,部分患者血液中硫苷脂等代谢产物会升高。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多见于脑室周围白质。
头颅MRI:对脑白质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早期即可发现双侧脑室周围白质T2加权像高信号,病变可逐渐累及半卵圆中心等区域,呈对称性分布,具有特征性。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芳基硫酸酯酶A基因(ARSA基因)的突变情况,可明确诊断,是最具特异性的诊断方法,能发现致病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对于家族遗传咨询等也有重要意义。
对于有上述临床表现的患者,结合实验室、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综合诊断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在诊断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发病表现不同,基因检测要考虑家族遗传病史对诊断的影响,通过多方面检查手段准确诊断以指导后续的治疗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