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致病虫种有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等,经口感染,有肺部、皮下及其他表现,可通过病原学、免疫学、影像学检查诊断,用吡喹酮等治疗,需通过健康教育和食品安全处理预防。
病原体:主要的致病虫种有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等。卫氏并殖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肺部,斯氏并殖吸虫主要寄生在皮下组织等部位,但也可侵犯肺等器官。
感染途径:主要是经口感染。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并殖吸虫活囊蚴的溪蟹、蝲蛄而感染。例如,在一些山区或丘陵地区,居民有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的习惯,就容易感染肺吸虫病。
临床表现
肺部表现:当并殖吸虫寄生在肺部时,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典型者痰呈铁锈色。这是因为虫体在肺内移行、寄生,破坏肺组织,引起出血、坏死等病理变化。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皮下表现:斯氏并殖吸虫感染时,皮下结节或包块较为常见。结节可游走,多见于胸背部、腹部等部位。结节内可找到童虫。
其他表现:如果并殖吸虫侵犯脑部,可出现头痛、癫痫、偏瘫、视力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侵犯腹部时,可引起腹痛、腹泻、肝大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因肺吸虫感染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对于有生食溪蟹、蝲蛄史,同时出现上述相应症状的人群,需高度警惕肺吸虫病。
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查:痰或粪便中找到并殖吸虫卵可确诊。但早期患者痰中可能不易找到虫卵,需要多次检查。
免疫学检查:如皮内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免疫学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价值。例如,ELISA检测血清中并殖吸虫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病变,如肺部浸润影、囊肿等改变;头颅CT或MRI可帮助诊断脑部病变。
治疗药物: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吡喹酮等,吡喹酮对并殖吸虫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但儿童使用时需根据体重等情况谨慎评估,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基础上合理使用药物。
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向群众宣传肺吸虫病的危害及传播途径,告知不要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等可能含有并殖吸虫囊蚴的食物。
食品安全处理:溪蟹、蝲蛄等要彻底煮熟后再食用,避免因烹饪不当导致感染。对于生活在流行区的人群,尤其是儿童,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