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缺血性脑卒中因脑血管狭窄或闭塞致脑血流中断,中老年人等是高发人群,症状进展较缓;脑出血由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高血压患者等是高危人群,发病多急骤。两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有别,但都会损害脑组织,治疗均需及时就医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缺血性脑卒中
定义与成因: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例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逐渐导致血管腔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堵塞血管时,就会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人群特点: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脂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患病风险。
脑出血
定义与成因: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破裂出血。另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也可导致脑出血。比如,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会使脑血管壁变得脆弱,在血压波动时容易破裂出血。
人群特点:高血压患者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冬季气温低时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关。
两者的区别
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相对进展较缓慢,可能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状较轻的可能仅有头晕、视物模糊等前驱表现。
脑出血:发病多较急骤,常在活动中起病,症状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常见症状有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头痛多较剧烈,呕吐常为喷射性。
影像学表现
缺血性脑卒中:头部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早期即可发现缺血病灶,DWI(弥散加权成像)等序列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更敏感。
脑出血:头部CT表现为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可呈现不同的影像学改变,如圆形、椭圆形高密度影等。
两者的联系
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脑出血,都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影响神经功能,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在治疗上,都需要及时就医,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如缺血性脑卒中在符合溶栓等指征时可进行溶栓等治疗,脑出血则需要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