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是个体睡眠启动、维持等方面异常致白天现疲劳等不适并影响生活工作社交,包括睡眠时长与频率异常(不同人群正常时长偏离及频率紊乱)、睡眠质量异常(入睡困难、维持困难、浅睡及异常行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障碍(生活方式或疾病致节律失调表现),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睡眠日记记录、多导睡眠图检查。
一、睡眠时长与频率异常
正常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睡眠,但睡眠障碍者可能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每日睡眠时长持续少于6小时)或过多(每日睡眠时长持续超过10小时),且睡眠频率出现紊乱,如频繁夜间觉醒、早醒后难以再次入睡等。儿童睡眠时长因年龄而异,婴幼儿每日需12~16小时睡眠,学龄前儿童需11~13小时,学龄儿童需10~12小时,若儿童睡眠时长明显偏离该年龄段正常范围且伴随日间不适,则可能存在睡眠障碍。老年人睡眠时长通常减少,50~70岁人群平均睡眠时长约6.5~7小时,若老年人睡眠时长过短或过长并影响日间状态,也属于睡眠障碍范畴。
二、睡眠质量异常
表现为入睡困难,即上床后30分钟以上仍无法进入睡眠状态;睡眠维持困难,指夜间睡眠中觉醒次数增多(每夜觉醒≥2次)、觉醒时间延长;睡眠浅,易被轻微声响、光线等干扰而醒来。例如,长期失眠患者常存在上述睡眠质量问题,导致次日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下降。此外,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也是睡眠障碍的重要表现,如梦游(睡眠中起身行走等)、夜惊(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等)、睡眠相关呼吸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表现为睡眠中呼吸暂停、打鼾且鼾声不规律等),这些异常行为会严重影响自身及同室人员的睡眠体验与健康。
三、昼夜节律紊乱相关障碍
因生活方式或疾病等因素导致昼夜节律失调,出现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例如,倒班工作者因工作时间颠倒,难以适应正常睡眠-觉醒节律,出现白天困倦、夜间失眠等症状;老年人因生物钟改变,可能出现睡眠-觉醒时相延迟,表现为夜间入睡困难、白天过度嗜睡。此外,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也可能引发昼夜节律紊乱,如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早醒,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睡眠-觉醒节律的显著异常。诊断睡眠障碍需综合病史采集(包括睡眠习惯、日间症状表现等)、睡眠日记记录(连续记录7~14天的睡眠情况)以及多导睡眠图(PSG)等检查,多导睡眠图可监测睡眠过程中的脑电、眼电、肌电等多项指标,精准判断睡眠阶段及睡眠障碍的具体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