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感染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有疼痛进行性加重、肿胀逐渐扩大、创口愈合异常;全身有发热、全身不适;不同人群有特点,儿童感染易扩散,老年人易与基础病相互影响且恢复慢,特殊病史人群感染风险高且病情复杂。
肿胀:拔牙部位会出现肿胀,感染后肿胀可能在术后2-3天开始加重,且肿胀范围可能逐渐扩大。初期可能仅拔牙创口周围轻度肿胀,随着感染发展,可累及面部软组织,严重时会导致面部明显肿胀变形,影响张口等功能。而正常拔牙后肿胀一般在术后1-2天达到高峰后逐渐消退。
创口愈合异常:正常拔牙创口在术后1周左右开始初步愈合,血凝块稳定。但感染时,拔牙创口的血凝块可能出现异常,比如血凝块脱落、腐败,创口可见灰白色或黄色的伪膜,创口周围组织红肿,按压创口有脓性分泌物渗出等,与正常创口逐渐上皮化、愈合良好的表现不同。
全身症状
发热:轻度感染时可能仅有低热,体温在37.5-38℃左右;感染较重时,体温可明显升高,可达38.5℃以上,甚至更高。儿童对感染的全身反应可能相对更敏感,婴幼儿拔牙后感染可能出现突发的高热,需特别关注。成人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感染后发热可能更为顽固,体温波动较大且不易控制。
全身不适:患者可能感觉乏力、疲倦,食欲减退。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等全身症状。对于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全身不适更多通过精神状态和行为变化体现出来。
不同人群的特点
儿童:儿童拔牙后感染除了上述局部和全身症状外,由于儿童口腔卫生维护相对较差,且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更容易扩散。比如乳牙拔除后感染可能波及恒牙胚等,需要密切观察儿童拔牙后的口腔情况和全身表现,一旦发现异常需及时处理。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精确,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是否有拒食、频繁用手触摸拔牙部位等异常行为。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拔牙后感染时,全身症状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拔牙后感染,血糖可能难以控制,感染也不易好转,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老年人局部组织修复能力较差,感染后创口愈合更慢,全身恢复也相对缓慢。
特殊病史人群: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如白血病患者,拔牙后感染风险更高,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复杂。因为这类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感染容易扩散,且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并发症。需要在拔牙前充分评估病情,拔牙后密切监测感染情况,预防感染加重导致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