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肝病毒引起,可经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分急性和慢性,通过血清学、病毒学、肝功能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抗病毒、保肝,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病毒感染:HBV是引发乙肝的直接原因,该病毒可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例如,输血或血制品、与乙肝患者共用注射器、母婴分娩过程中均可感染HBV。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而成年人感染后多数可自行清除病毒,发展为慢性乙肝的比例较低。
临床表现
急性乙肝: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
慢性乙肝:病情迁延不愈,可能有乏力、疲倦、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病情。
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查:包括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等,通过乙肝五项的不同组合可判断感染状态,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感染了乙肝病毒。
病毒学检查: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可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有助于评估传染性和病情严重程度。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可了解肝脏受损情况。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急性乙肝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理饮食,保证营养供给。慢性乙肝患者也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饮酒等加重肝脏负担的行为。
抗病毒治疗:对于符合抗病毒指征的患者,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等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
保肝治疗:根据肝功能情况,可适当使用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等,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乙肝后,若为慢性乙肝,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因为乙肝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肝脏功能,进而影响身体发育。在治疗过程中要谨慎选择药物,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脏有较大负担的药物。
孕妇:乙肝孕妇可能将病毒传染给胎儿,需在孕期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如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同时,孕妇本身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等指标,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老年人:老年乙肝患者肝脏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避免加重肝脏损害。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