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分甲、乙、丙、丁、戊型,肝脏有病理变化,不同人群患病毒性肝炎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要防乙肝等,孕妇感染戊肝等风险高,老年人病情重,有基础肝病者病情复杂需个体化治疗并避加重损伤因素。
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慢性乙型肝炎在成人中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慢性丙型肝炎较为多见,也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人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常与乙型肝炎合并感染或重叠感染。
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发生于青壮年,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往往较重。
肝脏在病毒性肝炎中的病理变化
在病毒性肝炎时,肝脏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肝细胞会发生变性、坏死等情况,如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进而可能出现嗜酸性坏死、溶解坏死等。同时,肝脏的炎症细胞会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在肝组织内聚集,参与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过程,这会导致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出现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如血清转氨酶升高等。
不同人群患病毒性肝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症状相对较轻,但也需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对于乙型肝炎,若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儿童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儿童患戊型肝炎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孕妇: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时,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较高,需要加强孕期监测,包括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注意休息,保证营养,必要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母婴阻断等措施,以降低胎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患病毒性肝炎时,机体免疫力较低,肝脏的储备功能和再生能力下降,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肝功能的保护和并发症的预防,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肝功能指标。
有基础肝病人群:本身患有其他肝脏疾病(如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等)的人群感染病毒性肝炎后,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肝脏的损伤程度可能更重,需要综合评估基础肝病和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避免加重肝脏损伤的因素,如继续饮酒、不合理用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