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可能出现疼痛、出血、肿胀、张口受限、发热等情况。疼痛是拔牙创伤修复引发,不同人群表现不同;出血有正常渗血和异常活动性出血,特殊人群需注意;肿胀数小时后出现,1-2天达高峰,不同人群有差异;张口受限因局部炎症或疼痛不敢张口,各人群特点不同;低热多为吸收热,特殊人群低热需重视。
不同人群表现:儿童可能因对疼痛更敏感而表现得较为烦躁不安,可能会频繁哭闹;成年人则多能明确表达疼痛程度;对于有既往疼痛耐受差病史的人群,疼痛可能更易被感知且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长。
出血
正常与异常情况:拔牙后创面会有少量渗血,表现为唾液中带有血丝,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活动性出血,即唾液不断有鲜血涌出,甚至形成血肿,则属于异常情况。正常渗血一般在数小时内会逐渐停止,可通过咬住棉球等方式帮助止血;异常出血可能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异常、拔牙时损伤较大血管等因素有关。
特殊人群注意:儿童的凝血功能相对较弱,拔牙后更需密切观察出血情况,避免剧烈哭闹等导致血压升高而加重出血;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人群拔牙后出血风险更高,需提前与医生沟通,采取相应的凝血相关处理措施;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也可能在拔牙后出现出血问题,术后应加强监测。
肿胀
肿胀时间与程度:一般在拔牙后数小时开始出现肿胀,1-2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肿胀程度与拔牙创伤大小、手术时间长短等有关。创伤越大,肿胀可能越明显。例如拔除复杂阻生智齿后,面部肿胀可能较为显著,可波及颊部、颌下等区域。
不同人群差异:儿童面部组织相对疏松,肿胀可能发展较快且较为明显;成年人肿胀程度相对因个体差异和创伤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有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拔牙后肿胀可能更易发生且消退较慢。
张口受限
发生机制:拔牙后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咀嚼肌受累,从而引起张口受限。如果拔牙创伤较大,术后疼痛明显,患者不敢张口咀嚼,也会加重张口受限的情况。
各人群特点:儿童可能因疼痛而主动限制张口,家长需注意观察其张口情况;成年人若本身有颞下颌关节病史,拔牙后张口受限可能更易发生且恢复相对较慢;老年人由于关节等组织的退变,也可能在拔牙后出现张口受限的情况,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处理。
发热
低热情况:部分患者在拔牙后会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8℃以下,这是机体对创伤的一种应激反应,属于吸收热。通常是由于拔牙创的组织损伤后,坏死组织吸收引起的。
特殊人群需警惕: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拔牙后低热需密切关注,防止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拔牙后发热更需重视,因为这类人群感染风险较高,低热也可能提示潜在感染,需及时就医排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