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术后肠粘连可引发腹痛(多为腹部隐痛,间断发作,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腹胀(腹部胀满不适、膨隆,肠动力弱人群更明显)、恶心呕吐(肠粘连致肠道部分梗阻时出现,儿童更频繁易脱水)、排气排便减少(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致排气排便减少,不同年龄表现不同),部分情况还可出现腹部包块(严重肠粘连致肠梗阻时可触及条索状或团块状包块),均因肠粘连使肠管正常蠕动、通畅性等受影响,致肠内容物运行不畅等情况而产生相应表现。
机制:肠管之间或肠管与腹膜等周围组织粘连后,肠管的正常蠕动受到影响,当肠内容物通过粘连部位时,会引起肠管的痉挛性收缩,进而产生腹痛。
腹胀
表现:患者可感觉腹部胀满不适,外观上可能可见腹部膨隆。这是因为肠粘连导致肠道的通畅性受到影响,肠内容物运行不畅,气体和粪便等在肠道内积聚,从而引起腹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肠动力本身相对较弱,发生肠粘连后腹胀可能更明显。对于有阑尾炎术后病史且活动较少的人群,要留意腹胀情况。
机制:肠粘连使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以及蠕动功能受到干扰,气体和食物残渣不能顺利通过粘连部位,在肠道内积聚,导致腹胀。
恶心、呕吐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恶心感,随后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当肠粘连引起肠道部分梗阻时,肠内容物向上反流,就会导致恶心、呕吐症状。儿童发生肠粘连时,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脆弱,恶心、呕吐可能更为频繁,且容易出现脱水等情况。有阑尾炎术后病史的人群,若出现恶心、呕吐,需考虑肠粘连导致肠道梗阻的可能。
机制:肠道梗阻时,肠腔内压力升高,刺激胃肠道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恶心、呕吐,试图将肠内容物排出体外,以缓解肠道内的压力。
排气、排便减少
表现:患者排气次数较以往减少,排便的频率和量也有所降低。这是因为肠粘连造成肠道部分或完全梗阻,肠内容物通过受阻,从而导致排气、排便减少。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表现不同,老年人胃肠蠕动本身较慢,肠粘连后排气、排便减少的情况可能更易发生;儿童则可能出现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等情况。对于有阑尾炎术后病史且出现排气、排便改变的人群,要考虑肠粘连因素。
机制:肠道梗阻时,气体和粪便等无法正常通过粘连部位排出体外,所以排气、排便会减少。
腹部包块(部分情况)
表现:在腹部可触及到条索状或团块状的包块,这是较严重肠粘连可能形成肠梗阻时的表现。当肠管粘连成团,肠管扭曲等情况时,可在腹部摸到包块。不同人群腹部包块的触感等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如体型较瘦的人可能更容易触及到包块。有阑尾炎术后病史的人群,若发现腹部异常包块,应高度警惕肠粘连相关问题。
机制:严重的肠粘连导致肠管粘连聚集,形成团块状结构,在腹部可被触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