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等症候群。病因有产前、产时、产后因素。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伴随智力低下等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神经功能检查。康复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和手术治疗,家庭护理也很重要。
病因
产前因素:母亲孕期大量吸烟、酗酒,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有糖尿病、感染风疹病毒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胎儿脑部发育,增加脑瘫发生风险。例如,孕期母亲感染风疹病毒,胎儿脑部发育受影响的概率会升高。
产时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难产等产时情况,可能导致胎儿脑部缺氧、损伤,从而引发脑瘫。早产儿脑部各方面发育尚未完善,发生脑瘫的几率比足月儿高很多。
产后因素:新生儿期严重黄疸、颅内出血、感染等疾病,也可能损伤脑部,导致脑瘫。比如新生儿重症黄疸,如果治疗不及时,胆红素可能损伤脑部神经,引发脑瘫。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患儿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及手指精细运动发育迟缓。例如,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会抬头,而脑瘫婴儿可能4-5个月甚至更晚才会抬头。同时,患儿肌张力异常,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或肌张力减低,肢体松软。
姿势异常:常出现各种异常姿势,如角弓反张、剪刀步态等。角弓反张表现为头向后仰,背部过伸,身体呈弓形;剪刀步态则是行走时双下肢交叉,形如剪刀。
伴随症状:部分患儿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视觉障碍等。约2/3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约1/3-1/2的患儿合并癫痫,癫痫发作会对患儿脑部及身体其他方面产生进一步不良影响。
诊断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帮助发现脑部是否存在发育畸形、出血等病变,对脑瘫的诊断和病因分析有重要价值。例如,能发现脑部某些区域发育不良或有异常信号。
神经功能检查:通过评估患儿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反射等情况来辅助诊断。医生会检查患儿的原始反射是否延迟消失、肌张力是否异常增高或减低等。
康复治疗
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智力训练等。运动功能训练旨在改善患儿的运动能力,如通过特定的姿势调整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帮助患儿逐步获得正常的运动功能。语言训练针对有语言障碍的患儿,帮助其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病情严重、经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但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
对于脑瘫患儿,家庭护理也非常重要。家长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协助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同时要注意患儿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损伤。在日常生活中,要为患儿提供良好的营养支持,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对于有智力障碍的患儿,要进行适当的认知训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