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磨牙是儿童乳牙列后部的牙齿,共8颗,有特定形态、功能,萌出和脱落有时间规律,易患龋病和外伤,需关注其健康并采取措施维护。
位置与数量
乳磨牙一般位于乳牙列的后部区域,上下左右对称分布。乳牙列中,每个象限通常有2颗乳磨牙,分别称为第一乳磨牙和第二乳磨牙,所以全口乳牙列中乳磨牙共有8颗。
形态特点
牙冠:乳磨牙的牙冠相对较宽大,咬合面的形态有其特定特征。第一乳磨牙的牙冠形态与同象限的恒磨牙有所不同,其颊面、舌面的轮廓以及咬合面的发育沟等结构有自身的解剖特点;第二乳磨牙的牙冠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同象限的恒磨牙,但仍有区别,比如牙冠的大小、形态细节等方面。
牙根:乳磨牙的牙根一般比较粗壮,根干相对较短,根分叉度较大。这样的牙根结构有助于乳牙在儿童颌骨内稳固地存在,支持乳牙行使咀嚼功能。
功能
咀嚼功能:乳磨牙在儿童的咀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儿童研磨食物,使食物变得更易于吞咽和消化,从而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支持。例如,儿童在进食固体食物时,乳磨牙通过咀嚼动作将食物磨碎,辅助消化系统进行后续的消化过程。
引导恒牙萌出:乳磨牙的存在为恒牙的萌出提供了空间引导和位置诱导。乳磨牙的正常脱落和恒牙的顺利萌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乳磨牙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到恒牙萌出的位置和方向等。如果乳磨牙过早缺失或受到病变影响,可能会导致恒牙萌出异常,如错位萌出、萌出顺序紊乱等问题。
发育过程
萌出时间:第一乳磨牙一般在儿童12-1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二乳磨牙则通常在20-30个月左右萌出。不同儿童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这与遗传、营养等多种因素有关。
脱落时间:乳磨牙的脱落时间相对较晚,第一乳磨牙一般在10-12岁左右开始脱落,第二乳磨牙则在12-13岁左右开始脱落,之后相应的恒牙会逐渐萌出替代乳磨牙的位置。
健康问题及应对
龋病:由于儿童口腔卫生清洁相对较差,而且喜欢吃甜食等原因,乳磨牙容易发生龋病。一旦发生龋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病变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影响乳磨牙的正常功能,还可能波及牙髓等组织,引起疼痛等症状,甚至影响恒牙胚的发育。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家长要帮助其保持口腔清洁,减少龋病的发生风险。比如家长可以帮助儿童每天早晚刷牙,使用适合儿童年龄的含氟牙膏,控制儿童甜食的摄入量等。
外伤:儿童在活泼好动的阶段,乳磨牙容易受到外伤,如摔倒碰撞等导致乳磨牙折断、松动等。如果发生外伤,需要及时带儿童到口腔科就诊,根据外伤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固定松动的牙齿等。对于儿童活动较多的生活环境,家长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儿童发生外伤的几率。
总之,乳磨牙在儿童的口腔发育、咀嚼功能以及恒牙萌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家长需要关注儿童乳磨牙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乳磨牙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