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临床表现有皮肤巩膜黄染、消化道症状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自身抗体及凝血功能等;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或MRI等,各有特点及适用情况。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黄疸型肝炎诊断的特异性不同,但某些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影响后续的诊断思路。
生活方式:询问患者是否有饮酒史,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出现黄疸;是否有药物服用史,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抗生素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导致黄疸;是否有输血史、不洁注射史等,对于判断是否为病毒性肝炎感染有重要意义;是否有疫区接触史,如到过血吸虫病疫区等,有助于排查相应的感染性肝病。
病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肝脏疾病史、胆道疾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如有乙肝病史,需进一步评估乙肝病毒复制情况等;如有胆道结石病史,要考虑胆道梗阻引发黄疸的可能。
临床表现观察
患者通常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这是黄疸型肝炎较典型的表现。还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肝区疼痛等表现。儿童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喂养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可升高,其中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提示肝细胞性黄疸或梗阻性黄疸等情况。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转氨酶明显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也可能有不同程度升高,有助于判断肝内胆管等情况。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甲肝抗体、戊肝抗体等检测。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原阳性等提示乙肝病毒感染;丙肝抗体阳性提示丙肝病毒感染;甲肝抗体IgM阳性提示近期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戊肝抗体IgM阳性提示近期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等。
自身抗体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的黄疸型肝炎,可检测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等自身抗体,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
凝血功能检查:黄疸型肝炎患者可能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凝血功能异常,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胆道是否扩张、有无结石等情况。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性,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和方式以获取准确结果。
CT或MRI检查:对于肝脏、胆道系统的病变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细微结构、胆道梗阻的部位等情况,尤其是对于发现肝脏肿瘤、胆道结石等病变比超声更具优势。但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权衡辐射风险,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