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鼠疫是鼠疫中最严重的一型,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经空气和接触传播,潜伏期1-6天,有高热等早期症状及呼吸道症状,可通过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需隔离并早期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感染需注意相应事项。
病原体
鼠疫耶尔森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干燥、热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在阳光直射下1-4小时即死亡,加热至55℃15分钟或100℃1分钟可被杀灭。
传播途径
经空气传播:患者咳嗽排出的含有鼠疫耶尔森菌的飞沫可形成气溶胶,他人吸入后即可感染。这是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比如在肺鼠疫患者密集的环境中,未采取防护措施的人群很容易通过呼吸吸入带菌飞沫而被感染。
接触传播:接触肺鼠疫患者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等,细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例如,捕杀、处理染疫动物时,皮肤接触到病兽的血液等,就可能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6天,多数为2-4天。
早期症状:起病急骤,患者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畏寒或寒战,同时出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呼吸道症状: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最初为黏液性,很快转为血性痰,呈鲜红色,量较多。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和发绀症状逐渐加重。
诊断方法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0天内曾到过鼠疫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源动物、鼠疫患者或被鼠疫疫源动物叮咬过。
临床表现:符合肺鼠疫的典型症状表现。
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取患者痰液、血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标本涂片染色镜检,可发现革兰氏阴性的鼠疫耶尔森菌;也可进行细菌培养,若培养出鼠疫耶尔森菌则可确诊。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若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具有诊断价值。
治疗原则
隔离治疗:一旦怀疑或确诊肺鼠疫,患者需立即隔离,避免疾病传播给他人。
抗菌治疗: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肺鼠疫的关键。常用的抗生素有链霉素等,链霉素对鼠疫耶尔森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能有效杀灭细菌,控制病情发展。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肺鼠疫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应特别注意保持儿童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带儿童前往鼠疫流行区域。若儿童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需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排查。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肺鼠疫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能增加。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有异常表现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孕妇:孕妇感染肺鼠疫后,不仅自身病情可能较重,还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在专业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有基础疾病患者: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肺鼠疫时,病情可能相互影响,加重病情。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谨慎选择治疗药物和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