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血肿分为皮下、帽状腱膜下、骨膜下血肿,各有不同表现。急性期需观察一般情况,局部小皮下血肿早期冷敷,大的帽状腱膜下和骨膜下血肿可穿刺抽吸加压包扎;后期小血肿可自行吸收,大血肿需热敷促进吸收,还需预防感染、机化等并发症,儿童头皮血肿要密切关注、轻柔操作并做好宣教,老年人要考虑全身状况谨慎处理。概括为:头皮血肿有不同分类及表现,急性期要观察与局部处理,后期要促进吸收并预防并发症,且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头皮血肿的分类及表现
头皮血肿主要分为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皮下血肿一般体积较小,周边组织肿胀较中心硬,疼痛相对明显;帽状腱膜下血肿因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血肿易扩散,可波及整个头颅,触之有波动感;骨膜下血肿局限于某一颅骨范围,以骨缝为界。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头皮血肿的原因可能不同,婴幼儿可能因产伤等导致,成年人多因外伤撞击等。
二、急性期处理
(一)观察
受伤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尤其是儿童,因其颅骨和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更要警惕是否有颅内损伤等情况。对于有头痛、呕吐、嗜睡等症状的患者,要及时进一步检查。
(二)局部处理
1.小的皮下血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在受伤早期进行冷敷,以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冷敷。
2.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若血肿较大,可在严格皮肤消毒下进行穿刺抽吸,然后加压包扎。但操作需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避免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婴幼儿的头皮血肿,穿刺时更要注意无菌操作和轻柔操作。
三、后期处理
(一)血肿吸收
一般较小的头皮血肿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较大的血肿可能需要几周甚至数月才能完全吸收。在血肿吸收过程中,可适当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肿吸收,但热敷时间不宜过长,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二)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感染:要注意保持头皮清洁,若发现血肿部位有红肿、发热、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需及时应用抗生素等进行治疗。对于儿童,因其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更要加强感染预防,如保持伤口周围清洁,定期消毒等。
2.机化:少数头皮血肿可能发生机化,形成硬块。若机化严重影响外观或功能,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但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头皮血肿后更应密切关注,因为儿童颅骨弹性相对较好,血肿表现可能不典型,但颅内损伤风险需重点排查。在处理儿童头皮血肿时,操作要更加轻柔,避免因不当操作给儿童带来额外伤害。同时,要向家长做好健康宣教,告知家长观察儿童的重要性,如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头皮血肿后恢复相对较慢,且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需注意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因血压波动等影响血肿恢复或导致其他不良后果。在处理老年人头皮血肿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谨慎选择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