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垂直传播、宫内、分娩、产后接触)、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医源性)、性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家庭内密切接触、其他密切接触),不同途径传播风险有别,需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一、母婴传播
(一)垂直传播
乙型病毒性肝炎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主要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传播及产后传播。宫内感染约占5%-10%,可能是通过胎盘屏障受损或通透性增强使母体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血、羊水和阴道分泌物等而被感染;产后接触母亲的唾液或母乳喂养也可能导致感染。对于有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不同孕期及分娩后需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如乙肝病毒DNA载量高的孕妇在特定孕周可遵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后新生儿需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二、血液传播
(一)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他血制品,可使受血者感染乙肝病毒。随着血制品筛查手段的不断完善,这种传播方式在正规医疗机构已大幅减少,但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血制品筛查不严格的地区仍有发生可能。例如,过去因输血感染乙肝的病例时有报道,而现在由于严格的血液筛查,这种情况已显著降低。
(二)医源性传播
1.医疗器械污染: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内镜等医疗器械,可造成乙肝病毒传播。比如,在一些不正规的牙科诊所、美容机构等,若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就可能通过侵入性操作传播乙肝病毒。
2.侵入性检查和治疗:如胃镜检查、口腔治疗等,若医疗器械消毒不达标,也存在感染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需要频繁进行侵入性检查或治疗的患者,更要关注医疗器械的消毒情况。
三、性传播
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在性传播中,男女均可被感染,性生活中未使用安全套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对于有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应注意采取安全的性行为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以降低感染风险。
四、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一)家庭内密切接触
在日常生活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长期密切接触,如一起生活、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也可能引起乙肝病毒传播。因为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例如,家庭中若有乙肝患者,其他家庭成员共用牙刷时,若牙龈出血,就可能造成病毒传播。但一般的共同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吃饭等,传播风险较低,因为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弱,且消化道的胃酸等环境不利于乙肝病毒存活。不过,若口腔有破损,一起共用餐具等也可能存在一定风险。
(二)其他密切接触
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如果有乙肝病毒感染者,且存在皮肤黏膜破损等情况,也可能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但总体风险低于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对于儿童群体,在幼儿园等集体环境中,要关注儿童之间的密切接触情况,若有皮肤破损等要及时采取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