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按时间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急性期一般2周内,防并发症,重良肢位摆放;恢复期2周至6个月内,促神经恢复,强运动、平衡、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后遗症期6个月后,神经恢复停滞,留功能缺损,重已有后遗症代偿训练及心理康复,不同特殊人群康复有相应注意要点。
病理生理特点:此期主要是脑损伤后的急性炎症反应、脑水肿等过程,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明显。例如,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应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引起局部脑组织受压等。
康复重点: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如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良肢位的摆放是此期重要的康复措施,良肢位摆放可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例如仰卧位时,头部垫起,患侧肩部下方垫一个薄枕使肩部前伸,上肢伸展,手指伸展,掌心向上,下肢腘窝处垫一个薄枕防止膝关节屈曲过伸;患侧卧位时,头部舒适摆放,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130°,患侧下肢自然伸直,健侧下肢屈曲放在前面的枕头上等。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应根据病情稳定情况,在医生允许下尽早开始床上的肢体被动活动等。
恢复期
时间范围:发病2周后至6个月内。
病理生理特点:此期神经功能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脑损伤区域周围的脑组织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代偿机制,神经可塑性开始发挥作用。例如,缺血半暗带可能部分恢复血流,神经细胞的轴突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再生等。
康复重点: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运动功能训练是重要内容,包括坐起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等。平衡训练可采用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的逐步训练,如在坐位下进行平衡训练,然后过渡到站位平衡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也很关键,例如训练患者进食、穿衣、洗漱等动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可以结合物理因子治疗,如经颅磁刺激等辅助神经功能恢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可能需要调整,比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缓慢、温和的训练方式;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血压的监测,避免血压过高导致病情波动。
后遗症期
时间范围:发病6个月后。
病理生理特点:此期神经功能恢复进入相对停滞阶段,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患者的机体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存在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康复重点:主要是针对已有的后遗症进行康复训练,以最大程度地代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肢体瘫痪的患者,可进行以维持和改善现有肢体功能为主的训练,如使用辅助器具进行步行训练等。对于言语障碍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言语理解训练等。对于认知障碍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同时,要注重患者的心理康复,帮助患者适应残疾状态,提高其社会参与度。特殊人群方面,老年后遗症期患者可能身体机能更弱,康复训练时要更加注重安全,避免摔倒等意外;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后遗症期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康复效果和伤口愈合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