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是X连锁隐性遗传过氧化物酶体病,累及肾上腺和脑白质,因ABCD1基因突变致VLCFA代谢障碍蓄积损伤组织,儿童型多5-14岁发病,有多种表现,成年型20-30岁后发病,表现不同;辅助检查有血清VLCFA检测、肾上腺皮质功能相关检查及头颅MRI等;诊断靠临床表现等,需与其他病鉴别;目前无根治法,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儿童和成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总体预后差。
一、疾病定义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的过氧化物酶体病,主要累及肾上腺和脑白质。
二、发病机制
由于编码过氧化物酶体膜上转运蛋白的ABCD1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极长链脂肪酸(VLCFA)代谢障碍,使得VLCFA在体内尤其是肾上腺皮质和脑白质中蓄积,从而引起相应组织的损伤。
三、临床表现
1.儿童型
多在5-14岁发病,早期可表现为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异常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视力下降、听力减退、肢体无力、癫痫发作等,后期可发展为痴呆、去皮质状态等。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一般在儿童期后期或成年期出现,主要有皮肤色素沉着、乏力、体重减轻、低血压等。
2.成年型
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以后,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视力和听力下降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表现相对儿童型出现较晚且较轻。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清VLCFA检测:尤其是二十六烷酸(C26:0)和二十四烷酸(C24:0)水平显著升高,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肾上腺皮质功能相关检查:如血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可评估肾上腺皮质功能状态。
2.影像学检查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见双侧枕叶、顶叶等脑白质区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可有边缘强化等表现,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血清VLCFA升高、基因突变分析等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脑白质营养不良性疾病(如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等)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疾病相鉴别,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基因检测等进行区分。
六、治疗现状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可给予激素替代治疗;对于神经系统症状,可进行康复训练等改善症状,但总体预后较差。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激素替代治疗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监测身高、体重、骨龄等指标。同时,神经系统症状的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育阶段制定个性化方案,注重循序渐进,并且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疾病可能会对儿童的学习、社交等造成较大影响。
2.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劳累。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血清VLCFA、肾上腺皮质功能及神经系统功能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因为疾病导致的认知、行为等改变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家人和社会应给予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