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瘘患者需从个人卫生、生活方式、病情观察及特殊人群等方面进行护理。个人卫生要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生活方式上要合理饮食、避免剧烈运动;病情观察要关注尿液情况和尿瘘局部情况;儿童患者需家长加强护理,老年患者要防压疮、补营养并密切观察。
一、个人卫生方面
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尿瘘患者由于尿液持续不自主流出,会刺激外阴皮肤,容易引发感染。应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1-2次,保持局部清洁。清洗时要注意由前向后,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阴道和尿道。对于女性患者,尤其要注意月经期间的外阴清洁,及时更换卫生用品,可选用透气性好的卫生护垫,但不宜长时间使用。
2.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每天更换。内裤要单独清洗,并用开水烫洗后在阳光下晾晒,利用紫外线进行杀菌。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因为化纤内裤不透气,会加重外阴的潮湿环境,增加感染风险。
二、生活方式方面
1.合理饮食:增加水分摄入,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的白开水,以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道的作用,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同时,饮食上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因为便秘时腹压增加,可能会影响尿瘘部位的愈合。例如,多吃香蕉、苹果、芹菜、菠菜等,香蕉富含钾元素且有润肠作用,芹菜和菠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
2.避免剧烈运动:在尿瘘未愈合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打篮球等。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腹压增加,影响尿瘘创面的愈合,甚至导致尿瘘复发或加重病情。可选择散步、瑜伽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散步每天可进行30分钟左右,循序渐进,瑜伽则能在增强身体柔韧性的同时,避免腹压过大。
三、病情观察方面
1.观察尿液情况:密切关注尿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澄清透明。如果发现尿液颜色变红,可能提示有出血情况;尿液浑浊可能意味着有感染;尿量突然增多或减少都需要引起重视。例如,若尿液颜色持续发红超过2天,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以明确是否有泌尿系统出血或其他并发症。
2.观察尿瘘局部情况:注意尿瘘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表现。如果尿瘘周围皮肤出现红肿,范围逐渐扩大,或有脓性渗液流出,伴有疼痛加剧,说明可能出现了感染或尿瘘部位愈合不良的情况,需尽快就医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尿瘘患者:儿童尿瘘患者由于年龄小,自我护理能力差,家长要更加注意其个人卫生。要帮助儿童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尿布。同时,在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等。另外,要避免儿童搔抓外阴部位,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2.老年尿瘘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愈合能力相对较弱。要特别注意预防压疮,因为长期卧床的老年尿瘘患者局部皮肤长期受到尿液刺激,容易发生压疮。要定期为老年患者翻身、擦拭身体,保持皮肤干燥。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补充营养,可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摄入,如鱼肉、豆制品等,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不适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对病情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