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是一组因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致持续存在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的综合征,发病机制与不同年龄段脑部损伤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伴随症状等,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信息,确诊后需尽早进行个性化康复治疗以改善患儿状况。
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脑部损伤的时间、部位、程度等因素相关。在胎儿期,如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或存在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等情况,可能影响胎儿脑部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供应,导致脑部发育异常;在围生期,早产、难产、窒息等是常见的危险因素,早产婴儿由于脑部发育尚未成熟,更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难产可能造成胎儿脑部缺氧、机械性损伤等,窒息会直接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在新生儿期,严重的新生儿黄疸、颅内出血等也可能损伤脑部组织,从而引发脑性瘫痪。不同年龄段的发病诱因不同,但核心都是脑部的非进行性损伤。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患儿常出现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不能抬头、4个月不能独坐等。运动姿势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可分为肌张力增高、降低或高低混杂。常见的异常姿势有尖足、剪刀步、屈膝、上肢内收内旋等。不同类型的脑性瘫痪运动障碍表现有所差异,痉挛型脑性瘫痪以锥体系受损为主,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主要由锥体外系受损引起,患儿常出现不自主、无目的的动作,紧张时增多;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则以小脑受损为主,表现为平衡障碍、步态不稳等。
姿势异常:由于脑部损伤,患儿的姿势调节能力异常,在静止时就可表现出异常姿势,如头后仰、脊柱后凸或前凸、四肢姿势异常等,而且在运动过程中姿势异常更为明显,例如爬行时姿势不对称、不对称的手足徐动等。
伴随症状:约有2/3的患儿伴有智力低下,表现为认知、语言、学习等能力落后;约1/3-1/2的患儿伴有癫痫发作,癫痫的类型多样,如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还可能伴有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视野缺损等)、听力障碍、语言障碍(如发音不清、失语等)、行为异常(如多动、孤独倾向等)等。
诊断标准
病史:详细询问孕期、围生期、新生儿期的情况,如是否有早产、难产、窒息、黄疸、颅内出血等高危因素。
临床表现:观察患儿是否存在持续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如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等。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帮助了解脑部结构的异常,如脑部是否存在发育畸形、出血、缺血等病变;头颅CT对颅内出血等情况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MRI在显示脑部细微结构方面更具优势。
脑电图检查:部分脑性瘫痪患儿可能伴有癫痫,脑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癫痫放电的异常波形,辅助诊断是否合并癫痫及癫痫的类型。
脑性瘫痪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脑电图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一旦确诊,需尽早进行干预和康复治疗,以最大程度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康复治疗的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婴幼儿期的患儿,主要以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为主;对于学龄期患儿,则更注重提高其运动能力、适应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能力等。同时,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儿的个体差异,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伴随症状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