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和脑溢血本质相同,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发病与血管因素(高血压等致血管病变、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等)和血流动力学因素(血压急剧波动如情绪激动等)相关。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和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依出血部位而异)。诊断靠头颅CT等影像学及血常规等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降颅内压、调控血压,需综合不同人群因素来理解、诊断和处理。
发病机制相关情况
血管因素:高血压是引发脑出血最常见的基础疾病,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就会导致脑出血;另外,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炎等也可引起脑血管破裂出血。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病机制可能有所差异,比如老年人多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相关血管病变引发,而青少年可能更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因素有关。
血流动力学因素:血压的急剧波动是重要诱因,比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用力排便等情况,会使血压在短时间内大幅升高,超过了脑血管自身的调节能力,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面临的风险不同,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相对更易出现血压波动,增加脑出血风险。
临床表现方面
一般表现:常见症状有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头痛多较剧烈,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脑膜或脑血管引起;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导致延髓呕吐中枢受刺激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由于颅骨可塑性等因素,颅内压增高表现可能不如成年人典型;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意识障碍等表现可能更复杂。
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根据出血部位不同会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脑出血发生在基底节区,可能出现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发生在脑叶可能出现相应脑叶功能受损表现,如额叶出血可能有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等,颞叶出血可能有感觉性失语等。不同性别患者在症状表现上一般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需结合个体具体情况判断。
诊断与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的重要首选检查方法,发病后可迅速明确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情况;头颅MRI在脑出血急性期不如CT敏感,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脑出血的诊断有帮助,比如脑血管畸形等。不同年龄患者进行检查时需考虑其身体状况等因素,儿童进行头颅CT检查需注意辐射防护等问题。
其他检查:还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明确患者的一般状况及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这对于查找脑出血的病因等有重要意义。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病史的患者,一般治疗的具体细节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需要更精细的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老年人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降低颅内压: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通过脱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对不同人群可能产生的影响,比如老年人要关注肾功能等情况。
调控血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控血压,一般不主张快速降血压,要避免血压下降幅度过大影响脑灌注。
总之,脑出血和脑溢血是同一病症,在认识其相关方面时要综合考虑不同人群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诊断和处理该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