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癌是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病因不明,有血尿、疼痛、腹部肿块等表现,通过超声、CT、MRI、尿液、输尿管镜等检查诊断,手术、放疗、化疗为治疗方法,预后与多因素有关,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血尿:是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有的患者是镜下血尿,血尿可呈间歇性发作,时有时无。
疼痛: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或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或钝痛,当肿瘤引起输尿管梗阻时,可导致肾绞痛,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腰痛或腹痛,向会阴部放射。
腹部肿块:当肿瘤较大或发生转移时,有可能在腹部摸到肿块。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能发现输尿管内的占位性病变,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及有无积水等情况,但对于输尿管的细微病变显示可能不够清晰。
CT检查:能较为清晰地显示输尿管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可以发现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情况,是诊断输尿管癌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在诊断输尿管癌方面也有一定价值,尤其在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等方面有其优势。
尿液检查:可以检测尿液中是否有癌细胞,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等,但该检查的阳性率不是特别高。
输尿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输尿管内病变的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从而明确诊断,是确诊输尿管癌的金标准。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是治疗输尿管癌的主要手术方式,需要将患侧肾脏、全长输尿管及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壁一并切除,适用于早期输尿管癌患者。
局部切除术:适用于个别分化良好、单发的浅表性低级别输尿管癌患者,切除病变部位即可,但术后复发风险相对较高。
放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用于手术前缩小肿瘤体积,或者手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也可用于晚期肿瘤患者缓解症状。
化疗:对于晚期输尿管癌患者或无法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吉西他滨、顺铂等,通过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预后情况
输尿管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是否及时等。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预后较差。一般来说,5年生存率会因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能较高,晚期患者则较低。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基础疾病的管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要密切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等情况。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疾病对生活、生育等方面的影响,在治疗时除了考虑肿瘤的根治,还需要考虑保留肾功能、生育功能等问题,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更加个体化,同时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其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男性与女性患者:在临床表现和心理反应上可能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治疗决策上基本一致,不过女性患者可能在术后对身体外观、生活质量等方面有不同的关注重点,需要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和指导。
有家族遗传倾向人群: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定期筛查,如定期进行尿液检查、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及时治疗。如果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其他亲属也需要提高警惕,了解自身患病风险,必要时进行遗传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