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石症的病因
尿石症的发生与代谢因素、局部因素、其他因素相关。代谢因素包括尿液成分异常(如钙、草酸等排出量增加,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和尿pH值改变(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局部因素有尿路梗阻(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和尿路感染(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影响);其他因素包含饮食与环境(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和遗传因素(有家族病史风险高)。
尿pH值改变:尿pH值影响某些结石成分的溶解度。例如,尿酸结石多发生在酸性尿中,感染性结石常见于碱性尿中。不同年龄人群尿液pH值可能有差异,儿童泌尿系统感染时可能出现尿液碱性改变;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尿液酸碱调节能力。性别对尿pH值影响不大,但女性孕期由于生理变化可能影响尿液pH值。生活方式中,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改变尿pH值,如服用碱性药物可能使尿pH值升高,增加感染性结石形成风险。有尿路感染病史的人群,由于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变碱,容易形成感染性结石。
局部因素
尿路梗阻:尿路梗阻可导致尿液潴留,使尿液中晶体和基质容易沉积,从而形成结石。常见的引起尿路梗阻的原因有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泌尿系统结石本身也可引起梗阻,如输尿管结石堵塞输尿管;前列腺增生在男性中较为常见,可导致尿路梗阻。不同年龄人群尿路梗阻原因不同,儿童先天性尿路畸形较为常见;老年人前列腺增生是引起尿路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性别方面,男性前列腺增生导致尿路梗阻的发生率高于女性。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的人群由于活动减少,尿液排泄不畅,容易发生尿路梗阻进而引发尿石症。有泌尿系统畸形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尿路梗阻情况。
尿路感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以作为结石核心,还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促进磷酸镁铵和磷酸钙结石形成。例如,变形杆菌等感染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导致尿pH升高。不同年龄人群尿路感染发生率不同,儿童由于泌尿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也易发生尿路感染。性别上,女性尿道短宽,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尤其是育龄女性性生活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时。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憋尿等习惯容易引发尿路感染,增加尿石症风险。有尿路感染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尿石症发病风险较高。
其他因素
饮食与环境:饮食中摄入过多富含草酸、钙、嘌呤等的食物易诱发尿石症。比如,菠菜、苋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草酸钙结石形成风险;长期饮用硬水,水中钙、镁等离子含量高,也可能增加尿石症发生几率。不同地区的环境因素也有影响,某些地区水质中矿物质含量高,居民尿石症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年龄方面,儿童时期饮食结构不合理可能为尿石症埋下隐患;老年人由于饮食习惯改变等也可能受饮食与环境因素影响。性别上无明显特殊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饮食调整不当也可能影响尿石症发生。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出汗多,尿液浓缩,容易形成尿石症。
遗传因素:某些尿石症具有遗传倾向,如胱氨酸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肾小管对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鸟氨酸重吸收障碍,导致尿液中这些氨基酸浓度升高,容易形成胱氨酸结石。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尿石症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若家族中有尿石症遗传病史,后代应注意关注自身尿液情况等,定期体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