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进行多项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骨髓穿刺检查显示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等、细胞形态学异常;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面积减少等;溶血相关检查血清胆红素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可变化;肝功能检查有转氨酶轻度升高、胆红素不同程度升高、白蛋白降低;病毒学检查需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以明确病因,特殊人群检查有注意事项。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减少,其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这是由于骨髓中粒细胞系造血受抑,使得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通常显著减少,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这是因为血小板生成减少,其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止血功能障碍。
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增生程度: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粒、红系及巨核细胞系明显减少,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通过骨髓穿刺可以直接观察骨髓的造血情况,增生减低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受到严重抑制。
细胞形态学:粒细胞系中各阶段幼稚细胞明显减少,甚至缺如;红细胞系中早幼红细胞以下各阶段幼稚细胞显著减少;巨核细胞系显著减少,常难找到巨核细胞或仅见极少量微小巨核细胞。这些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骨髓活检
造血组织面积:骨髓活检可见造血组织面积减少,脂肪组织增加。正常骨髓中造血组织占有一定比例,而在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造血组织被脂肪组织取代,导致造血功能进一步受限。
造血细胞分布:造血细胞分布稀疏,粒、红、巨核三系造血细胞均显著减少,间质水肿、出血及脂肪变。通过骨髓活检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骨髓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分布情况,对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溶血相关检查
血清胆红素: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这是因为溶血时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增多,但由于肝功能可能也受到一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清除可能会有一定变化。
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可正常或轻度增高。溶血时胆红素从尿液排出情况不同,尿胆红素一般不升高,而尿胆原会因为胆红素生成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肝功能检查
转氨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这与肝炎后肝脏受损有关,提示肝脏存在一定程度的炎症反应。
胆红素:总胆红素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反映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异常,因为肝炎后肝脏细胞受损,影响了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
白蛋白:白蛋白可能会降低,因为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导致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
病毒学检查
肝炎病毒标志物:需要检测肝炎病毒相关标志物,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以明确是否为肝炎后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例如,如果检测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等乙肝标志物阳性,提示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后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丙肝抗体阳性则可能与丙肝病毒感染有关。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病因,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进行这些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性,避免因患儿不配合导致检查困难或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可能影响,同时在检查前要做好充分的沟通和安抚工作,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在检查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