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昏迷不醒需立即就医评估诊断,然后维持生命体征稳定,进行脑梗死特异性治疗,防治并发症,康复前期准备与后期康复早期介入,还要关注特殊人群,包括儿童、老年、女性脑梗死患者,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治疗护理及关注要点。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呼吸管理: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若患者呼吸不畅,可能需要进行吸氧等处理。对于有呼吸抑制风险的患者,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能会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来保证有效通气,不同年龄患者呼吸功能有差异,儿童脑梗死患者呼吸管理需尤其注意其呼吸频率、节律等指标变化。
循环支持: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循环指标,脑梗死患者可能存在血压波动,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维持脑灌注等基本循环功能,不同性别患者在循环功能方面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不同表现,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把控循环指标。
脑梗死的特异性治疗
溶栓治疗:如果患者符合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一般是发病后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内),且没有溶栓禁忌证,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溶栓治疗有可能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改善脑梗死情况,但溶栓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由专业医生精准评估。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可能不同,比如儿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改善脑循环治疗:可使用一些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的药物,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促进受损脑组织功能恢复。
并发症防治
肺部感染:昏迷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等操作。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减少感染风险,不同年龄患者肺部解剖生理特点不同,儿童肺部更娇嫩,预防感染措施需更细致。
压疮: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预防压疮形成。不同皮肤状态的患者压疮发生风险不同,有皮肤敏感等情况的患者需特别留意皮肤状况。
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不同活动能力的患者预防措施有差异,卧床患者更需加强肢体活动相关护理。
康复前期准备与后期康复的早期介入
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就应开始康复前期的评估等准备工作。后期康复对于昏迷不醒的脑梗死患者也很重要,早期介入康复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比如早期的肢体良肢位摆放等,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方式等需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儿童康复更要遵循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
儿童脑梗死患者: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昏迷不醒情况更需谨慎处理。其病因可能与先天血管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制定需更加个体化,密切监测儿童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以及治疗反应。
老年脑梗死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脑梗死昏迷不醒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护理方面要更加注重老年患者的营养支持等,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女性脑梗死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关注其特殊生理期等情况对治疗的影响,比如在使用某些药物时要考虑对月经等的可能影响,同时心理护理也很重要,女性患者可能因疾病产生特殊的心理压力,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疏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