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分为肺鼠疫和腺鼠疫,病原体感染途径不同,病变部位、临床表现有别,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等,治疗原则因类型而异,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鼠疫需特别注意相关情况。
一、病原体感染途径
肺鼠疫:主要是通过吸入带菌的飞沫传播,比如健康人吸入了肺鼠疫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排出的含有鼠疫耶尔森菌的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
腺鼠疫:通常是被感染的跳蚤叮咬,或者接触了染疫的动物(像鼠类等),病菌从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首先累及淋巴结,引发腺鼠疫。
二、主要病变部位
肺鼠疫:病变主要在肺部,会出现肺部的炎症、出血等病理改变,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的严重症状。
腺鼠疫:病变主要集中在淋巴结,常见的是腹股沟、腋下或颈部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表现为淋巴结迅速肿大、疼痛、质地坚硬且与周围组织粘连等。
三、临床表现特点
肺鼠疫:起病急骤,患者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上,同时伴有剧烈的头痛、乏力、呼吸急促、咳嗽、咳痰,痰可为血性,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会进行性加重,可能很快出现发绀、休克等严重表现,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极高。
腺鼠疫:起病相对肺鼠疫稍缓,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淋巴结的症状,比如被叮咬或侵入部位的局部可能有轻度炎症或丘疹,随后局部淋巴结迅速肿大,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一般体温也会升高,但相对肺鼠疫的高热来说,热度可能稍低一些,不过也可达到38-40℃,如果及时治疗,预后相对肺鼠疫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病菌可能会播散至其他部位引发败血症等更严重的情况。
四、诊断要点
肺鼠疫: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比如有接触鼠疫患者或染疫动物的情况,再结合典型的肺部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如痰液、血液等标本中检出鼠疫耶尔森菌,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有炎症浸润等表现来诊断。
腺鼠疫:依据有被跳蚤叮咬或接触染疫动物的经历,局部淋巴结肿大的典型表现,同时通过淋巴结穿刺液等标本检测出鼠疫耶尔森菌来确诊。
五、治疗原则
肺鼠疫:一旦怀疑或确诊,需要立即隔离治疗,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等,同时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比如吸氧、纠正休克等,因为肺鼠疫病情进展迅猛,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救治。
腺鼠疫:同样需要隔离,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等,对于肿大的淋巴结,如果有化脓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局部的处理,但要注意操作规范,防止病菌扩散,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鼠疫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比如腺鼠疫时淋巴结肿大可能被误认作普通的炎症,肺鼠疫时呼吸困难等表现可能被当成普通的呼吸道感染。所以对于有鼠疫接触史的儿童,要密切观察其体温、淋巴结情况、呼吸等变化,一旦有异常需迅速就医进行排查。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鼠疫后病情可能进展更快,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鼠疫的病情,比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发生休克等情况时风险更高。所以老年人如果有鼠疫相关危险因素接触史,要更加警惕,尽早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
孕妇:孕妇感染鼠疫时,不仅要考虑孕妇自身的病情,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有效的抗生素,同时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有基础疾病者:比如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鼠疫后,基础疾病可能会与鼠疫相互影响,加重病情。在治疗鼠疫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并且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