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胆型肝炎需从病史与症状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肝活检病理检查等方面诊断,病史要问起病等情况及既往史,症状有皮肤巩膜黄染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示胆红素等异常、凝血功能可异常;影像学超声可看肝脏等情况、MRCP助鉴别;肝活检可见特定病理表现。
一、病史与症状采集
1.病史询问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儿童患者要了解母亲孕期是否有相关感染史等;女性患者需询问是否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妊娠期等)。要询问起病的缓急、病程长短,有无乏力、食欲减退、皮肤瘙痒等表现,是否有肝炎接触史、输血史等。例如,有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的人群患淤胆型肝炎的风险可能增加。
还需了解患者既往有无肝胆疾病史,如胆囊炎、胆结石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淤胆型肝炎的发生和诊断。
2.症状观察
淤胆型肝炎患者通常会有皮肤巩膜黄染,且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周。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这是由于胆汁淤积导致胆盐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的。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黄疸表现可能相对隐匿,而成年患者可能更易察觉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血清胆红素测定: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一般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比例常>50%。这是因为淤胆型肝炎主要是胆汁排泄障碍,直接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入肠道,导致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升高。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胆红素范围略有差异,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不同,其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判断。
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可轻度升高或正常,这与淤胆型肝炎主要是胆汁淤积的病理改变有关,肝细胞损伤相对较轻时转氨酶升高不明显。
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ALP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淤胆型肝炎时胆汁淤积导致ALP合成增加或排泄受阻,从而血清ALP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显著升高,GGT在胆汁淤积时活性增高,是诊断胆汁淤积的敏感指标之一。
2.凝血功能检查
淤胆型肝炎患者由于维生素K吸收障碍(胆汁是维生素K吸收的重要介质)以及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受影响,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可延长。不同年龄患者凝血功能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凝血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其PT和INR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别,需注意区分。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
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以及胆道系统情况。淤胆型肝炎患者超声下可能显示肝脏大小正常或轻度增大,胆道系统可能无明显扩张(早期)或有轻度扩张(中晚期)。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超声检查操作时需根据年龄调整检查手法和参数,儿童患者腹部脂肪较薄,超声检查相对较易,但也需准确操作以观察胆道等结构。
2.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能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结构,有助于排除胆道结石、肿瘤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与淤胆型肝炎相鉴别。MRCP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检查准备基本相似,但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适当镇静以配合检查。
四、肝活检病理检查
1.病理表现
肝活检是诊断淤胆型肝炎的重要手段之一。病理上可见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毛细胆管内胆汁淤积,肝细胞内有胆色素颗粒沉积,汇管区炎症轻或无明显炎症,胆小管增生等。通过肝活检可以明确肝脏的病理改变,与其他类型肝炎相鉴别。对于儿童患者,肝活检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充分评估风险后进行,操作时要注意穿刺的部位和深度等,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