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上牙槽后神经周围以阻断其传导,用于上颌后牙区治疗操作的口腔局部麻醉方法,介绍了适用情况、操作步骤、麻醉效果及机制、并发症和注意事项,包括适用上颌后牙区治疗,患者体位、进针点、方向等操作步骤,约5-10分钟起效,相关机制是药物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有血肿、感染、针折断等并发症,儿童和特殊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保障治疗顺利和患者安全很重要。
一、定义与目的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上牙槽后神经周围,以阻断该神经传导,从而使上颌磨牙、前磨牙区域及其相应的牙龈、黏膜等组织失去痛觉的一种口腔局部麻醉方法。其目的是在进行涉及上颌后牙区的治疗操作时,如拔牙、补牙等,消除疼痛,使患者在无痛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一)适用情况
适用于上颌磨牙的拔除、上颌磨牙区的根管治疗等需要对上颌后牙区进行操作的牙科治疗项目。
二、操作步骤
1.患者体位:患者采取坐位,头部微仰,上颌牙合平面与地平面成45°角,张口时上颌牙合平面高于医生肘部。
2.进针点选择:一般选择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根部的黏膜皱襞处作为进针点。对于儿童患者,由于上颌第二磨牙萌出时间相对较晚,可选择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侧根部的黏膜皱襞处。
3.进针方向:注射器置于对侧口角,即第一、二前磨牙之间,与中线成45°角,向上、后、内方向进针。进针深度约2-2.5cm左右。对于儿童患者,进针深度要适当减少,一般约1-1.5cm,同时要密切观察进针过程中的阻力和患者反应。
三、麻醉效果及相关机制
1.麻醉效果:注射后约5-10分钟,患者上颌磨牙、前磨牙区域出现麻木感,痛觉消失。不同年龄患者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由于新陈代谢相对较快,可能麻醉起效时间相对稍快,但个体差异较大。
2.相关机制: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等)作用于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通道,阻断钠离子内流,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使上牙槽后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传入被阻断,达到麻醉效果。
四、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并发症
血肿:由于针刺破翼静脉丛导致,常见于老年人或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相对较弱;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本身止血能力较差。表现为注射部位周围肿胀、淤血。对于出现血肿的患者,24小时内可局部冷敷,24小时后热敷,促进血肿吸收。
感染: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可能导致感染。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于有全身性感染疾病或口腔局部有感染病灶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应谨慎进行该操作,且操作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注射针折断:多由于进针时用力不当或针具质量问题导致。要选择质量合格的注射针,进针时要缓慢、平稳,避免暴力进针。一旦发生注射针折断,要保持患者镇静,稳定患者情绪,尽快取出折断的针具。
2.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患者:要耐心安抚儿童情绪,取得儿童配合。由于儿童口腔组织相对娇嫩,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进针深度要准确把握,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同时,要向儿童家长操作过程和可能的情况,取得家长理解和配合。
对于特殊病史患者:如高血压患者,要在血压控制平稳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对于心脏病患者,要考虑操作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必要时在有心电监护等条件下进行操作。
总之,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是口腔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了解其操作、效果、并发症及注意事项对于保障牙科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