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新生儿低血糖风险,需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孕期保健,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管理妊娠相关疾病;关注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喂养且保证喂养量,母乳喂养为佳;做好特殊新生儿护理,早产儿置于中性温度环境、精细喂养并监测血糖,高危新生儿加强血糖监测;建立完善血糖监测制度,发现低血糖先尝试喂养纠正,未回升则由专业医护人员采取静脉补充葡萄糖等干预措施。
一、加强孕期保健
合理饮食:孕妇在孕期应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自身血糖稳定,进而为胎儿提供稳定的营养供应环境。研究表明,孕妇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摄入对胎儿血糖稳态的建立有重要意义,例如孕期应避免长期摄入单一低营养密度的食物,保证每天有适量的谷类、薯类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摄入。
定期产检:孕妇要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影响胎儿血糖的妊娠相关疾病,如妊娠糖尿病等。若孕妇患有妊娠糖尿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管理,通过饮食控制、适当运动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降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二、关注新生儿出生后喂养
尽早喂养: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一般建议在出生后30分钟内开始喂养。对于足月儿,生后第1天可每2-3小时喂养一次;对于早产儿等特殊新生儿,要根据其胎龄、体重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喂养计划。早期喂养能够刺激新生儿胰岛素分泌,同时提供葡萄糖来源,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例如,有研究显示,出生后60分钟内开始喂养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喂养的新生儿。
保证喂养量:根据新生儿的体重、日龄等提供充足的喂养量。足月儿每天需要摄入足够的乳汁以满足其能量需求,一般足月儿每天奶量约为100-150ml/kg体重;早产儿则需要根据其生长发育情况逐步增加喂养量,保证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维持血糖水平。母乳喂养是新生儿最好的喂养方式,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和比例更适合新生儿消化吸收,且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有助于调节新生儿血糖代谢。母亲要注意自身营养状况,保证母乳质量,以支持新生儿的生长和血糖稳定。
三、特殊新生儿的特殊护理
早产儿护理: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棕色脂肪储存少,容易出现低体温,而低体温会增加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所以要将早产儿置于中性温度环境中,可使用暖箱等设备维持其体温稳定。同时,早产儿的喂养需要更加精细,可能需要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并且要密切监测早产儿的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高危新生儿护理:对于有宫内窘迫、窒息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出生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这类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需要在出生后的一定时间内频繁监测血糖,如出生后1小时、3小时、6小时等分别监测血糖,一旦发现血糖偏低,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静脉补充葡萄糖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
四、监测与及时干预
血糖监测:对于新生儿尤其是高危新生儿,要建立完善的血糖监测制度。可通过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一般在出生后1小时、2小时、4小时等时间点进行监测,密切关注血糖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血糖低于正常范围(足月儿血糖低于2.2mmol/L,早产儿血糖低于1.1mmol/L可视为低血糖),要及时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及时干预:当新生儿发生低血糖时,首先尝试通过喂养来纠正血糖,如增加喂养次数或喂养量。如果经喂养后血糖仍未回升至正常范围,则需要考虑静脉补充葡萄糖等医疗干预措施,但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严格控制葡萄糖输注速度等,以避免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