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由自身免疫致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不足,多见于儿童青少年,有“三多一少”等表现,需终生胰岛素治疗;2型是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相对不足,多见于中老年人,早期症状不明显,有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等治疗方式,通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检查区分,治疗方式因类型而异。
一、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使得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例如,自身免疫性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等参与攻击胰岛β细胞,多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一般儿童、青少年等人群易患,有一定遗传倾向,家族中有1型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型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常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上升,青少年发病也逐渐增多。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中也起重要作用,有家族聚集性,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风险增加。
二、发病年龄
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较急,部分患者起病时就表现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情况。
2型糖尿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也会患病,与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起病相对隐匿,很多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三、临床表现
1型糖尿病: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血糖升高明显,病情较重时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儿童患者可能因生长发育受影响出现身材矮小等情况。
2型糖尿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一般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较少见,但在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也可发生。
四、实验室检查
血糖:
1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显著升高,血糖波动较大。
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可不同程度升高,早期可能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型糖尿病:HbA1c水平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升高较明显,与病情控制情况相关。
2型糖尿病:HbA1c同样反映平均血糖水平,但其升高程度相对1型糖尿病可能稍低,不过也与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
胰岛素释放试验:
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曲线低平,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
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释放试验可能显示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晚期胰岛素分泌可能减少。
C肽释放试验:
1型糖尿病:C肽水平低,因为C肽与胰岛素以等分子数从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β细胞被破坏,C肽分泌也减少。
2型糖尿病:早期C肽水平正常或升高,晚期可能降低,反映胰岛素分泌功能情况。
五、治疗方法
1型糖尿病: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同时需要进行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综合管理。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运动要适度,避免低血糖等情况发生。
2型糖尿病:治疗首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比例)、增加运动量等。如果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则需要药物治疗,可选用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等),必要时也需要胰岛素治疗。中老年人患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运动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和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