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硬化有不同阶段的症状,早期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中期有肢体麻木无力、语言障碍、认知功能进一步下降;晚期有痴呆、尿便失禁、癫痫发作,不同阶段症状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各异,如年龄、基础病史、生活方式等均有作用。
早期症状:
头痛头晕: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头痛,多为头部钝痛,在枕后部或额部较为常见;头晕感也较常见,可表现为头部昏沉、眩晕感,尤其在体位改变时可能更明显,如从卧位突然坐起时。这是因为脑血管硬化导致脑部供血相对不足,刺激血管神经引起头痛头晕。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一般与血管弹性下降、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早期症状。
记忆力减退:主要表现为对近期事件的遗忘,如忘记刚发生的对话、刚放置的物品位置等,但对远期记忆影响相对较小。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硬化的发生率增加,老年人更易出现记忆力减退症状。对于有脑血管硬化家族史的老年人,需更关注记忆力变化。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酗酒会加重脑血管硬化进程,进而加重记忆力减退。
睡眠障碍:可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脑血管硬化影响脑部神经调节功能,导致睡眠相关的神经递质等平衡失调,从而引起睡眠障碍。不同性别在这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更易受脑血管硬化影响出现睡眠障碍。有脑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睡眠障碍发生率相对较高。
中期症状:
肢体麻木无力:可出现一侧肢体(如上肢或下肢)的麻木感,感觉迟钝,同时伴有无力,活动不灵活。这是因为脑血管硬化影响脑部对肢体运动和感觉的神经传导,导致相应肢体功能异常。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男性和女性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长期高盐饮食会加重血管损伤,促进脑血管硬化发展,加重肢体麻木无力症状。
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口吃,严重时可能出现不能流利表达自己意思,甚至失语。这是由于脑部负责语言功能的区域供血不足或受损,影响语言中枢的正常功能。年龄较大的人群更易出现,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警惕。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脑血管,增加语言障碍发生风险。
认知功能进一步下降:除记忆力减退外,还可出现计算力下降,如不能准确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定向力障碍,包括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困难等。这是因为脑血管硬化导致脑部多个认知相关区域受损,影响整体认知功能。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更明显,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激素等变化,可能认知功能下降速度相对加快。有脑血管硬化基础的人群,若合并感染、脱水等情况,可能导致认知功能进一步恶化。
晚期症状:
痴呆:表现为全面的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如不能自理穿衣、进食、如厕等,情感淡漠或易激惹,思维混乱等。这是脑血管硬化长期进展,脑部广泛受损的结果。老年人尤其是70岁以上人群,脑血管硬化晚期痴呆发生率较高。有脑血管疾病反复发作病史的人群更易发展为痴呆。
尿便失禁:由于脑部神经调控排尿排便的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失去对排尿排便的控制能力,出现尿便失禁现象。多见于长期严重脑血管硬化、脑部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机能衰退明显,女性在长期患病卧床等情况下更易出现尿便失禁,增加护理难度,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癫痫发作:部分严重脑血管硬化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突然的肢体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等。这是因为脑部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异常放电引起。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以中老年人多见,有脑血管病史的人群癫痫发作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