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需进行疾病监测,包括定期检查肝功能等项目及根据不同患者调整监测频率;符合条件者需抗病毒治疗,要考虑适用情况和药物选择;患者需调整一般生活方式,包括休息运动和饮食;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孕妇需母婴阻断等,儿童治疗谨慎且要注意接触和营养,老年患者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疾病监测
定期检查项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需定期检测肝功能(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乙肝病毒载量(HBV-DNA)、甲胎蛋白、肝脏超声等。肝功能指标可反映肝脏炎症损伤情况,HBV-DNA定量能评估病毒复制活跃程度,甲胎蛋白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肝脏超声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等变化。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基础病史的患者,监测频率可能不同,一般病情稳定者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若病情有变化则需缩短检查间隔。例如,年轻患者若无基础肝病,初始可每3个月查一次肝功能和HBV-DNA,老年患者或有肝硬化基础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
二、抗病毒治疗
适用情况:当HBV-DNA阳性且ALT升高(一般ALT≥2×ULN,ULN为正常上限),或肝组织学显示明显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时,通常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即使ALT正常,若HBV-DNA阳性也可能需要考虑抗病毒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选择需综合考虑,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谨慎选择药物及把握时机;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需根据病情评估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避免母婴传播等情况。
药物选择: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恩替卡韦抗病毒作用较强,耐药率相对较低;替诺福韦酯对乙肝病毒的抑制效果也较好,且对妊娠B类药物相对较安全,但需注意其对肾功能等的影响。
三、一般生活方式调整
休息与运动:患者应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但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可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加重肝脏负担。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运动强度和方式需调整,儿童患者运动应适度,避免过于激烈;老年患者运动要循序渐进。
饮食:饮食上应注意均衡营养,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限制脂肪摄入,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重肝脏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还需注意饮食中糖分的控制;肥胖患者则要控制总热量摄入,适当减轻体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乙肝孕妇需要在孕期密切监测肝功能、HBV-DNA等指标。对于HBV-DNA高载量的孕妇,可在妊娠中晚期(一般24-28周)开始服用替诺福韦酯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同时,产后要按照规范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儿童:儿童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需谨慎,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对于年龄较大、病情适合的儿童可考虑使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但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生长发育情况。儿童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触可能传播乙肝的物品,如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同时要保证充足营养促进生长发育。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乙肝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抗病毒药物的选择需考虑其对肾功能等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同时,老年患者要更加注意休息,饮食上要易于消化吸收,定期监测各项指标时要关注是否存在因衰老相关因素导致的肝脏功能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