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预防可从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管理乙肝病毒携带者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入手。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需重视接种;通过防止母婴、血液、性传播来切断传播途径;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监测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等特殊人群有相应预防注意要点。
一、疫苗接种
(一)新生儿接种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按照0、1、6个月的程序全程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抵御乙肝病毒入侵。
(二)高危人群接种
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除接种乙肝疫苗外,还需在出生12小时内尽早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进一步提高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此外,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等属于高危人群,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一)防止母婴传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在孕期应定期产检,密切监测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如果病毒载量较高,可在医生评估后,在妊娠中晚期适当给予抗病毒治疗,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分娩时要避免产程过长等增加母婴传播的因素,产后新生儿按规定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二)防止血液传播
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血液及血制品安全,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比如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都要经过彻底消毒,防止通过医疗操作传播乙肝病毒。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因为这些物品若被乙肝病毒污染,可能会造成传播。
(三)防止性传播
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乙肝病毒的性传播风险。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感染者,其性伴侣应接种乙肝疫苗,使其产生保护性抗体,减少被感染的可能。
三、管理乙肝病毒携带者
(一)定期监测
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相关检查,观察肝脏是否有炎症、纤维化等情况发生。对于年龄较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有肝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监测频率可能需要适当增加。
(二)健康生活方式
乙肝病毒携带者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促进乙肝向肝硬化、肝癌等方向发展。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是乙肝预防的重点人群,除按时接种乙肝疫苗外,家长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教育儿童不要共用个人物品。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要配合相关防控措施,如定期对玩具等物品进行消毒等,防止乙肝病毒在儿童群体中传播。
(二)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乙肝相关指标的检查。如果发现感染乙肝病毒,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监测和管理,根据身体状况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三)免疫功能低下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等严重情况。这类人群除了要采取上述预防措施外,更要加强监测,一旦感染乙肝病毒,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同时要注意增强自身免疫力,如通过适当运动、合理饮食等方式,但要避免使用可能进一步损害免疫功能的不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