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脑膜炎需通过询问病史和症状、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和一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血培养)、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进行诊断,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病史和症状询问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感染症状,有无头颅外伤、手术史等。同时关注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还会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情况。
二、体格检查
1.神经系统检查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有无嗜睡、昏迷等意识改变。检查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患者仰卧,被动屈颈时感觉到抵抗感)、克氏征(患者仰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成直角,然后伸膝关节,如达不到135°并伴有疼痛及屈肌痉挛为阳性)、布氏征(患者仰卧,前屈其颈时发生双侧髋、膝关节屈曲)等,这些脑膜刺激征阳性提示可能存在脑膜炎症。
检查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是否正常,以及有无肢体运动、感觉异常等情况,以判断神经系统受累情况。
2.一般体格检查:测量体温,多数患者有发热表现;检查皮肤有无皮疹等,某些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可能伴有皮肤相关表现,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可能有皮肤紫癜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一般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存在感染性炎症反应。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白细胞范围不同,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婴儿期白细胞总数(15-20)×10/L左右,儿童(5-12)×10/L左右,成人(4-10)×10/L左右,中性粒细胞比例成人一般在50%-70%,儿童稍高。
2.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是诊断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方法。
外观: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外观混浊,严重时呈脓样。
压力:通常升高。
细胞计数: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成人多在(1000-10000)×10/L,儿童可更高。
生化检查:蛋白质含量增高,葡萄糖含量降低,氯化物含量也可降低。
病原学检查:通过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病原菌,同时进行细菌培养,能明确致病菌,为后续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
3.血培养
血培养可以发现病原菌,尤其是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血培养,阳性率较高,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在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表现。但对于病情较重、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或怀疑有并发症(如硬膜下积液、脑脓肿等)的患者,头颅CT有助于发现这些病变。例如,硬膜下积液在CT上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
2.头颅MRI
对于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相对CT更高,尤其是在早期病变较轻时。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膜强化、脑实质受累情况等。在脑膜炎时,可见脑膜强化,脑实质内可能有缺血、水肿等改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CT有一定辐射,而MRI无辐射,更适合儿童检查。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进行腰椎穿刺时要特别注意操作规范,防止发生脑疝等并发症。儿童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仔细观察其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囟门未闭的婴儿可能囟门隆起提示颅内压增高。
2.老年人
老年人的机体反应相对较弱,脑膜炎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发热可能不明显,脑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在检查时要全面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病情的发展和预后。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其脑膜炎的表现可能不典型,脑脊液检查等结果可能与普通人群有所不同,在检查时要结合其免疫状态综合判断,同时病原学检查可能需要更深入的检测方法来明确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