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一部分,50岁以上易患,病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病理早期形成粥样斑块致血管狭窄,临床表现早期非特异,进展期有供血不足等,诊断靠影像和血液检查,预防干预需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基础疾病,特殊人群需谨慎个性化干预。
常见病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会逐渐出现退变,5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硬化,男性在更年期前发病率可能相对高于女性,更年期后差距逐渐缩小。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易沉积在血管壁,促进脑血管硬化;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正常功能,增加脑血管硬化风险;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减缓,脂质等易在体内堆积,也容易引发脑血管硬化;长期大量饮酒会对血管产生刺激,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加速脑血管硬化进程。
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持续增高,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脂质沉积和动脉硬化形成;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管壁的代谢,容易引发血管病变,增加脑血管硬化的发生几率;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水平异常,是脑血管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病理生理过程
脑血管硬化早期,血管内皮可能出现损伤,单核细胞等会迁入血管内膜下,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同时血小板等聚集,逐渐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不断增大,血管腔会逐渐狭窄,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如果斑块破裂,还会引发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进一步堵塞血管,导致脑梗死等严重脑血管事件。
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人会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头痛多为头部隐痛或胀痛,头晕呈间歇性,在劳累、精神紧张后容易加重,记忆力减退主要表现为对近期事件的遗忘。
进展期:血管狭窄明显时,会出现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肢体麻木、无力,一般为单侧肢体,可伴有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如果发生血栓形成导致脑梗死,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一侧肢体瘫痪、感觉丧失、口角歪斜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以发现脑部是否有梗死灶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脑血管硬化相关的脑血管事件;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脑部血管及脑组织的显示更清晰,能更早发现脑血管的细微病变,如早期的血管狭窄、微小梗死灶等;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硬化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脑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糖升高、血压升高等都提示存在脑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干预
健康生活方式: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提倡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吸烟者应尽早戒烟,饮酒者要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要规律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建议低于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时低于130/80mmHg);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等;高脂血症患者根据血脂情况,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使血脂指标达到正常范围,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非高危人群应低于3.4mmol/L,高危人群应低于2.6mmol/L等。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生活方式调整和基础疾病控制时更要谨慎,密切监测身体反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脑血管硬化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