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与鞘膜积液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疝气是脏器离开正常位置,腹股沟疝常见,与腹内压增高等有关,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等;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积聚,与分泌吸收失衡等有关,表现为阴囊等部位囊性肿块。诊断上疝气靠体格检查等,鞘膜积液靠透光试验等。治疗上婴幼儿疝气可观察,成人多手术,疝气嵌顿需急诊手术;婴儿鞘膜积液可观察,成人积液多且症状明显多手术。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疝气: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有腹股沟疝等,腹股沟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生理结构特点有关,男性的腹股沟管相对较长且较宽。其发生与腹内压增高、腹壁强度降低等因素相关,比如长期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内压升高,加上腹壁存在先天或后天的薄弱区域,就容易引发疝气。
鞘膜积液:是围绕睾丸的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病变。鞘膜是包在睾丸外面的双层膜,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鞘膜积液。鞘膜积液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婴儿时期的鞘膜积液部分可能与鞘状突未闭有关,而成人鞘膜积液多与炎症、外伤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疝气:以腹股沟疝为例,典型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初期肿块较小,可自行回纳或平卧后消失。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能逐渐增大,难以上回纳,此时可伴有坠胀感、隐痛等不适,若发生嵌顿,肿块不能回纳,还会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表现,嵌顿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这种情况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在儿童和老年人中相对更易出现嵌顿情况,儿童由于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老年人由于腹壁强度进一步降低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导致腹内压易升高,所以更需警惕嵌顿风险。
鞘膜积液:主要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积液量较少时可能无明显症状,积液量较多时可感到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肿块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性感,无压痛,透光试验阳性(鞘膜积液时透光试验呈阳性,而疝气一般不透光)。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平卧时积液流入腹腔,肿块缩小或消失,站立时积液又积聚于鞘膜腔内,肿块又复出现。婴儿型鞘膜积液则表现为腹股沟区和阴囊同时存在肿块。
三、诊断方法区别
疝气:主要通过体格检查,医生可触及腹股沟区可回纳的肿块,结合患者的症状一般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超声检查,超声能清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如是否为肠管等,还可判断有无嵌顿及嵌顿肠管的血运情况等。
鞘膜积液:体格检查时可通过透光试验初步判断,同时超声检查是诊断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超声可以明确鞘膜积液的类型,如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等,还能测量积液的量,了解鞘膜的情况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病变等。
四、治疗原则不同
疝气:一岁以下婴幼儿的疝气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暂不手术,密切观察,但要注意避免孩子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一岁以上的婴幼儿以及成人疝气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目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较广泛,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对于发生嵌顿的疝气,需紧急手术治疗,以解除嵌顿,防止肠管等脏器坏死。
鞘膜积液:婴儿型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可先观察;成人较小的鞘膜积液如果无症状也可以随访观察;对于积液量多且症状明显的鞘膜积液,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膜翻转术等,将多余的鞘膜切除并翻转缝合,以达到治疗鞘膜积液的目的。对于交通性鞘膜积液,手术需要结扎鞘状突,防止腹腔液体再流入鞘膜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