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肝功能及病毒学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异常;骨髓穿刺显示骨髓增生极度低下等;肝功能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异常;病毒学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肝炎病毒感染。
一、血常规检查
1.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意义: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通常会出现红细胞计数减少和血红蛋白降低,呈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例如成年男性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约(4.0-5.5)×1012/L,血红蛋白正常范围约(120-160)g/L;成年女性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约(3.5-5.0)×1012/L,血红蛋白正常范围约(110-150)g/L。儿童的正常参考值会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如新生儿红细胞计数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意义:白细胞总数减少,其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约(4.0-10.0)×10/L,中性粒细胞占比约50%-70%。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会低于正常范围,淋巴细胞等其他细胞比例可能相对增高,这与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有关,不同年龄人群的白细胞正常参考值也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会随年龄变化,婴儿期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
3.血小板计数
意义: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约(100-300)×10/L,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计数会远低于此范围,儿童的血小板正常参考值与成人有一定差异,新生儿血小板计数相对较低,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二、骨髓穿刺检查
1.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
意义:骨髓增生程度极度低下,多部位骨髓穿刺显示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不同年龄患者的骨髓正常增生程度有所不同,儿童骨髓造血相对活跃,而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增生低下的表现更为显著,通过骨髓涂片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造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有助于明确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的情况。
2.骨髓活检
意义:骨髓活检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骨髓的组织结构,显示造血组织显著减少,脂肪组织增多。对于判断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干细胞的情况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骨髓活检能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不同年龄患者的骨髓组织结构有一定差异,儿童骨髓造血组织相对丰富,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活检可清晰显示造血组织减少的情况。
三、肝功能检查
1.转氨酶等指标
意义:肝炎相关指标异常,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可能升高,反映肝脏存在炎症损伤。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肝功能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例如儿童的ALT正常范围一般低于成人水平,通过检测肝功能指标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肝炎相关的肝脏损害情况,这对于判断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和病情有重要意义。
2.胆红素指标
意义:胆红素可能出现异常,如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可能升高,提示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肝炎导致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胆红素水平变化,不同年龄患者的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不同,新生儿由于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胆红素正常范围与成人有差异,通过检测胆红素指标可以辅助判断肝炎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联。
四、病毒学检查
1.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意义:检测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标志物,以明确是否存在肝炎病毒感染。不同年龄人群感染肝炎病毒的概率和表现可能不同,儿童感染肝炎病毒后的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通过检测病毒学标志物可以确定是否是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例如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等,对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