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需尽快就医诊断,然后进行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和饮食调理,针对病因如病毒性肝炎等进行相应治疗,同时对症退黄及缓解症状,孕妇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要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以促进恢复。
一、及时就医与诊断
一旦怀疑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检查,可发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胆红素升高是黄疸的直接体现,转氨酶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病原学检查(明确是病毒性肝炎等何种病因引起)等进行诊断。例如,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检查可检测出相应的病毒标志物等。
二、一般治疗
(一)休息
成人:急性期需充分休息,卧床休息可减少肝脏的代谢负担,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一般建议休息至症状明显缓解、黄疸消退、肝功能明显改善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儿童:儿童患者同样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家长要监督其避免剧烈运动等,让身体有良好的恢复环境。因为儿童的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充足休息对肝细胞修复更为重要。
(二)饮食
成人: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热量,可选择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等,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制品等,但要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以免加重肝脏负担。例如,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不利于肝炎患者恢复。
儿童:儿童的饮食需要兼顾营养与易消化。要保证足够的能量供应以支持生长发育和身体恢复,食物选择上要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合适的饮食,比如婴幼儿时期的患儿,要保证奶类等营养的摄入,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添加易消化的辅食。
三、病因治疗
(一)病毒性肝炎
甲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通过上述休息、饮食等一般治疗来促进恢复。
乙型肝炎:如果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会根据病情等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等)进行治疗,但具体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的方案。
丙型肝炎:现在有直接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清除病毒,医生会根据患者丙肝病毒基因型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二)其他病因引起的黄疸型肝炎
如药物性肝炎,需要立即停用可疑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炎则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依据病因的不同由医生制定。
四、对症治疗
(一)退黄治疗
如果黄疸较明显,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一些退黄药物(具体药物需遵医嘱),同时可配合中医中药辅助退黄治疗,中医的一些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药物可能有一定帮助,但需在正规中医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于儿童患者,退黄治疗更要谨慎,需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情况,遵循儿科用药和治疗的相关原则,避免因不当治疗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
(二)缓解相关症状
如果患者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会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适当使用止吐药物等,以保证患者能够摄入足够营养来维持身体需要。对于有肝区疼痛等症状的患者,也会根据情况进行适当处理来缓解不适。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
孕妇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需要特别谨慎处理。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因为肝炎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同时孕妇的肝脏负担在孕期本身就较重,病情变化可能更快。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在使用药物退黄等治疗时,要咨询产科和肝病科医生共同制定方案。
(二)老年人
老年人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由于其肝脏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较弱等特点,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且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包括肝功能、心肾功能等,治疗方案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比如合并有心脏病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等。
总之,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后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根据自身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采取相应的一般治疗、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措施,以促进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