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有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表现,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需与溶血性黄疸、肝外胆管阻塞性黄疸鉴别,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对症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但部分可转慢性,少数有严重并发症,儿童和老年患者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一种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黄疸、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等为主要表现。其病因较为多样,常见的有病毒感染,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感染肝脏后引发炎症,导致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异常从而出现黄疸;药物或毒物损伤,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异烟肼等)或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等)可损害肝细胞,影响胆红素代谢;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肝细胞,也可能引发类似炎症反应导致急性黄疸型肝炎。
二、临床表现
1.黄疸前期:多数患者起病较急,此期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等,部分患者可有低热,此期持续1-21天不等。
2.黄疸期: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尿色逐渐加深,如浓茶色,随后巩膜、皮肤出现黄疸,黄疸约2-4周达高峰。此时消化道症状可稍减轻,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2周至4个月不等,平均1个月。
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为主;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显著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及凝血功能情况。
病原学检查:若为病毒性肝炎,可检测相应病毒的抗原、抗体或核酸等,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抗-HAVIgM)阳性提示甲型肝炎近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等提示乙型肝炎感染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见异型淋巴细胞。
2.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肝脏病变程度及排除其他胆道等疾病引起的黄疸。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黄疸、乏力、消化道症状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病原学检查阳性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诊断。例如,有甲型肝炎患者接触史,同时抗-HAVIgM阳性,结合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可诊断为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
2.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一般有溶血相关诱因,如输血不当、自身免疫性溶血等,实验室检查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胆红素升高程度一般较轻,Coombs试验等有助于鉴别,其肝功能多无明显严重受损表现。
肝外胆管阻塞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胰头癌等引起的黄疸,可通过腹部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发现胆管梗阻的部位及原因,肝功能检查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而肝细胞本身多无严重炎症坏死等改变。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酒及使用肝毒性药物。
2.药物治疗: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病毒性肝炎有抗病毒指征时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同时可使用护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保护肝细胞;若黄疸较深,可使用腺苷蛋氨酸等促进胆红素代谢。
3.对症治疗:如患者有明显恶心、呕吐,可适当给予止吐药物缓解症状;瘙痒明显者可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减轻瘙痒。
六、预后
大多数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预后良好,如甲型肝炎患者多数可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引起的急性黄疸型肝炎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肝炎。但也有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重型肝炎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儿童患者在患病后需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恢复相对较慢,且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评估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