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症状多样,包括外观及皮肤表现(皮肤色泽改变、温度异常、干燥皲裂)、感觉异常(麻木、疼痛、感觉减退或消失)、血管病变相关表现(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间歇性跛行)、感染相关表现(红肿发热、脓性分泌物、溃疡形成),不同患者症状有差异,出现症状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护理。
一、外观及皮肤表现
皮肤色泽改变:患者足部皮肤可能出现颜色变化,如肤色变暗、发红等。长期糖尿病导致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时,足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可能呈现苍白色,而当局部有感染等情况时,可能出现发红、发热等表现。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足部皮肤出现异常发红且范围逐渐扩大,可能提示局部有炎症反应,需要引起重视。
皮肤温度异常:部分患者足部皮肤温度与正常部位不同,可能出现发凉的情况,这是由于血管病变导致足部供血减少,热量供应不足。也有部分患者在合并感染时,足部皮肤温度会升高,触摸感觉比周围皮肤热。比如,患者自己能感觉到足部比其他部位凉,或者家属触摸发现足部温度偏低。
皮肤干燥、皲裂:糖尿病引起神经病变时,会影响汗腺分泌,导致足部皮肤干燥。严重时可出现皲裂,皲裂处容易引起感染,进而加重糖尿病足的病情。例如,足部皮肤像有细小的裂口,尤其是在足跟等部位,若不及时处理,裂口可能加深并引发感染。
二、感觉异常
麻木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常出现足部麻木的感觉,就像穿着袜子一样的麻木感,这种麻木感可能从足部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例如,患者会感觉脚趾、足底等部位麻木,对痛觉、温度觉等的感知减弱。
疼痛:疼痛也是糖尿病足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的性质多样,可能是刺痛、灼痛、隐痛等。早期可能表现为间歇性疼痛,行走一段距离后足部疼痛,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持续性疼痛。比如,患者在行走几百米后足部出现疼痛,休息几分钟后疼痛缓解,而到了后期,即使不活动也会感到足部疼痛。
感觉减退或消失:由于神经病变,患者足部对触觉、痛觉、温度觉等的感觉减退甚至消失。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感觉到足部的异物,或者对冷热刺激的感知不明显,这就容易导致足部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伤而不自知,进而加重病情。
三、血管病变相关表现
足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导致足部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可以通过触摸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来初步判断,如果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不能触及,提示足部血管供血可能存在严重问题。比如,医生检查时发现患者足背动脉搏动很弱,就需要进一步评估足部的血供情况。
间歇性跛行:这是下肢血管病变的典型表现之一,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因下肢缺血出现下肢疼痛、乏力等不适,休息后可缓解,然后又可以继续行走,但再次行走相同距离后又会出现症状。例如,患者步行100米左右就出现小腿酸痛,需要停下休息,休息后症状缓解,能够再次行走,但走同样距离又会复发。
四、感染相关表现
局部红肿、发热:当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时,感染部位会出现红肿、发热的现象,这是炎症反应的表现。感染初期可能只是局部小范围的红肿,随着感染加重,红肿范围会扩大,皮肤温度也会升高。比如,足部某个部位出现红肿,用手触摸感觉比周围皮肤热。
脓性分泌物:严重感染时,感染部位可能会有脓性分泌物渗出,表现为局部有脓液流出,分泌物可能呈黄色、绿色等不同颜色,伴有异味。例如,足部伤口处可见黄色的脓性物质,且有难闻的气味。
溃疡形成:长期的糖尿病足病变,在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容易形成溃疡。溃疡可发生在足部的不同部位,如足底、足趾、足跟等,溃疡深浅不一,严重的溃疡可能深达肌肉、骨骼等组织。比如,足部出现一个较深的溃疡,周围皮肤红肿,有分泌物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症状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可能更严重,症状可能相对更不典型;女性糖尿病患者在足部护理等方面可能需要更加注意;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更高,症状出现可能更早且更严重。糖尿病足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治疗和护理,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